刀锋读后感1500字
《刀锋》读后感1500字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圣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羯陀奥义书》【《刀锋》的故事比较简单,但我喜欢这本书,以至于我真的很想做一点片段摘抄和故事梗概。拉里。美国
《刀锋》读后感字 1500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圣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羯陀奥义 —— 书》 【《刀锋》的故事比较简单,但我喜欢这本书,以至于我真的很想做一点片段摘抄和故事 梗概。 拉里。美国青年,一战中由于战友的牺牲开始追问内心,为探求人生终极价值放弃所拥有 的一切(包括未婚妻),只身苦修。他放弃一切的追寻自我价值,就是一次刀锋之行。 伊莎贝尔。拉里曾经的未婚妻,热情善良但无法割舍上流社会的生活。 毛姆。毛姆常用的写作技巧,将自己作为角色之一代入小说中。 个人看来,伊莎贝尔的塑造比拉里更立体,一定程度上也为这类被定性为爱慕虚荣的 “” 人物去污名化了。】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当时我并不知道毛姆喜欢的写作方式,是将自己作为旁观 者纳入故事中去。(他好像很喜欢将小说写得像小说创作历程记录)加上毛姆在书中 “” 反复强调这是一个真实故事在这本书中,我只是试图追忆,所以当时的我探求 “”“…” 了很久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最后,我并不相信毛姆是在记叙亲历的故事。(比如苏珊娜巧合出现就表明,毛姆依然将 串联情节的任务交给了虚构人物)而令我疑惑的是:毛姆为什么不直接将它写成小说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故事背景是一战后的美国,而毛姆作为一名英国作家,对美国人俚 语、性格特征等塑造,很容易失真。但我觉得毛姆之所以执着于旁观者这一角色,是因为 毛姆本人对拉里、伊莎贝尔的人生,并非达到绝对厘清、可以下结论的地步。他需要这些 角色自己去讲话,需要毛姆这个旁观者来为开放式的结尾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他需 “” 要借书中毛姆之口,讲出心上毛姆的想法。 “”“” 我愿意认为:拉里和伊莎贝尔都是毛姆自身,而书中毛姆,就是毛姆本人性格中的 “” 拉里和伊莎贝尔冲突时供他跨越的桥梁。写出过《月亮与六便士》的毛姆,不可 “”“” 能不是一位刀锋行走者。但同时他也清楚这些追梦者,这些苦行僧,这些一心狂热于梦 想、牺牲自己、牺牲他人、为了一瞬间的颤栗光辉而掷世界于不顾的人,他们是自私的, 自私得全世界只有自己的渴望,自私得连自己都可以为那刹那圆满而灰飞烟灭。 但一个被召唤的人,甚至是一个被选中的人,一个渺小的人类,他怎么可能抵抗那种苍茫 的、圣洁的、让人甘之如饴的伟大感召呢?节选一段伊莎贝尔和拉里的对话。这是伊莎贝 尔得知,拉里拒绝工作,要只身在巴黎苦修时的片段。 伊莎贝尔:拉里,如果你一个字儿也没有,但愿意工作,我会毫不迟疑地嫁给你。我会 “ 替你做饭、收拾床铺。我不会在乎自己穿什么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