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民族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教育教学论文
抗战时民族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_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民族化氛围最为浓厚的一段时期。在该阶段,民族化运动风起云涌,民
_ 抗战时民族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民族化氛围最为浓厚的一 段时期。在该阶段,民族化运动风起云涌,民族化思潮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共 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党人在推动马克思主 —— 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其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方 面是对民族化思潮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得到了该思潮的支持。它重塑了中国的文化精神,重 建了中国的文化结构,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关键词:抗战时期民族化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87-,,,, 作者简介:曾彬()女汉族湖南邵阳市邵东县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硕士生主要从事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所谓民族化,是指一个民族独特的个性特征、风格的文化。它是各民族根据自身传统、 习惯、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所形成的一系列认知体系,也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 “·” 基。中国近代民族化思想形成于晚清时期。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各派 的民族化思想汇聚在一起,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 指导思想,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实质上 就是一个不断民族化的进程,其不断的和我国的民族解放、民族发展相结合。在抗战这个中 “” 国近代民族化氛围最为浓厚的时期,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于该 时期民族化历史氛围的回应,是中共政治和文化策略转向民族化的象征,同时也是顺应了发 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趋势。 一、民族化思潮的背景 “ 任何概念、命题都是历史的产物,而它们的提出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 ” 化概念亦是如此。它不可能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就提出了,而只能是在传入之后, 在融入中国的实际的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之时才形成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受其鼓舞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主要传播的是 唯物史观方面的思想。其后在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范围不降反增,并达到了高 潮,该阶段的传播重点是唯物论辩证法。在这段时期,艾思奇、陈唯实、沈志远、胡绳等进 步知识分子联合发起了一个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运动,其中以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影 响为最大。这个运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唯物辩证法一时成为了该时期哲学的主要潮流。 在此同时,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也日益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北京、上海等地的进步文人发起了新启蒙运动,以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心。新启蒙运动在继 承新文化运动的科学、理性、民主精神的基础上,还提倡文化的民族性,认为要尊重民族文 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纠正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错误观点。 “ 作为运动发起人之一的张申府指出,新文化运动所要造的文化,不应该只是毁弃中国传统 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当然更不应是固守中国文化,而拒斥西洋文化;乃应该是各种现有 …() 文化的一种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一种异文化或说文明的移植,不合本地的土壤,是不会 ”“”“ 生长的。因此新文化不只是大众的,还应带些民族性。民族的自觉与自信是今日中国所 ”“”[1] 需要。不可因为国际而忽略民族;也不可因为民族而忽略国际。虽然在此时张申府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