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学案 (1)
《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L 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有关背景和“赋”的文体特点。2.梳理积累文言知识点,理解背诵课文。3.理解作者借清风、明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学习景、情、理交融的写法。学习任务1:理
《赤壁赋》学案 学习目标: L 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有关背景和“赋”的文体特点。 2 .梳理积累文言知识点,理解背诵课文。 3 .理解作者借清风、明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学习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学习任务理解作品内容,需要我们“知人论世”。请同学们识记下面 重 1: 点内谷。 (1) 请根据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作者的认识,写一段介绍苏轼的文字。 (2) 文体知识——赋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 鸿篇巨制的汉赋、 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中唐以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 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欧阳 修的《秋声赋》已趋向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创 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用写散文的手 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 流畅,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 炉火纯青的境地。 赋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在形式上 “铺采摘文”, 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句式长 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 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 (3) 抒情手法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只是客观的描 写,而是在写景 时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 效果。 (4) 文化常识 ①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既望,阴历每月十六日;朔,阴历每月初一;晦,阴历每月的末 一天。 ②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和牛宿。 ③白露:文中指白茫茫的水汽。现在我们提到的“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天气转凉, 早晚气温降 J 达零点温度时,水汽在草叶上凝成晶亮露珠,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白露 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即 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④壬戌:“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为干支纪年。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A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 年,廉颇为赵 将。” B.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C .干支纪年法 D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 启”是明熹 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 (5) 写作背景 (1079),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 (1082) 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 一篇为《赤壁赋》或《前 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 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 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 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 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 一种感悟。 学习任务文言知识点的梳理直接影响到文本内容的理解,请同学们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