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阎若璩及其《尚书古文疏证》的研究方法论
国学研究-阎若璩及其《尚书古文疏证》的研究方法论 【提要】《尚书》这一部我国早期的经典,在秦火之後,靠著伏生的口传而保留下来,而伏生的今文尚书在晋朝时也遭亡佚了,流传下来的是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
国学研究-阎若璩及其《尚书古文疏证》的研 究方法论 【提要】《尚书》这一部我国早期的经典,在秦火之後,靠著伏生的口传而保留下来, 而伏生的今文尚书在晋朝时也遭亡佚了,流传下来的是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这本古文 尚书在清代之前一直被认为是先秦时的原本,虽也有学者曾经怀疑过,但并无真正的去辩驳 该书的真伪,一直要到阎若璩提出了一百廿八条的反证後,才使梅赜献假古文尚书这一事情 被揭穿,而《尚书古文疏证》一书便是阎若璩论证古文尚书之伪的铁证。 阎氏在论证古文尚书时提出了他所使用的「由根柢而之枝节」的方法论,这个由「由根 柢而之枝节」的方法论,据阎氏自己所言就是先确立真的孔壁古文是存在的,而这真孔壁古 文传注由孔安国,马融,郑玄递次而传下来,所以只要以这三家对古文尚书的注解或纪载为 主,就可以将一部真的古文尚书给复原出来,而更由这三家所复原出来的古文尚书来和梅赜 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比对,若二十五篇古文有不合,即知其来源有问题,也就可以证明其 伪。这可以说是阎若璩论证古文尚书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而在论证的过程中有些证据是可 以透过字句的比对而找出窜改痕迹的,这一类阎氏称之为「实证法」,有一些证据却仅能诉 诸於经验或认知的,这一类阎氏称「虚会法」,本文则尝试将阎氏所使用的方法给复原出 来,从其一百多条的证据中寻绎出,他曾经讲到自己论证古文尚书时所使用的方法,将之归 纳成一体系,更以之为根本,顺著他的方法论,把他如何应用自己方法论的例子找出来,以 见一个由根柢而枝节的完整体系的论证过程,进而知古文尚书之伪为何必至阎若璩而能知其 伪的原因。 【关键词】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伪古文尚书。 壹,前言 古文尚书之疑起於宋代的吴棫,继而有朱熹,陈振孙,然其怀疑的重点仅围绕在文句的 难易和东晋之前是否有人曾见二十五篇古文这些问题上,至元代赵孟頫(子昂)将今古文分 开,吴澄只注今文不注古文後,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便渐渐的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其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