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中)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中)农村信用社二、关于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安排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是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当前,信用社面临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必须在制度上进行创新。(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面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中) 农村信用社 二、关于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安排 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是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当前,信用社面临的问题是深 层次的,必须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谁来承担信用社的风险。按所有制划分,在传统体制下信用社为集体金融组 织。改革开放以来,从恢复“三性”到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规范,合作制作为一种制 度安排,对规范信用社的服务方向,增加农业信贷投入,改进金融服务发挥了重要 作用。但是,管理者、经营者和社员不关心信贷资产质量、不关心经营成果、没有 人对风险承担责任的问题依然存在,其要害在于产权关系不清,所有者缺位,出了 风险无人承担、无人负责。信用社制度上的缺陷是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信用社名 为入股社员所有,由于社员股金数量很少(襄汾县平均每户87.6元),占资产总 额的比重很低、且分散在几百个、几千个农户之中,难以体现出社员对信用社的所 有权关系。从暴露出的风险情况看,谁是投资者,谁是风险的承担者,难以体现出 来,既难以自负盈亏,也难以自担风险。从目前个别地方出现的支付风险问题来 看,由地方政府出面承诺、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等办法解决到期债务的兑付,是 不得已而为之,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这种处置方式,实质上是由地方政 府承担风险责任。 第二,社员代表大会形同虚设,民主管理难以落实,按照合作制原则,内部治理结 构实行“三会”制度,但从各方面的情况看,距合作制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 来,信用社和联社按照章程规定,逐步进行了规范,内部治理结构有了一定的改 进,但大多数信用社没有真正按照章程要求进行选举,信用社主任基本上还是由上 级任命。由于几十年浓厚的官办色彩,特别是农民群众在信用社办理存款业务多, 而获得贷款的机会少,缺乏对信用社的认同感,社员从感情上和行为上,也不愿为 几元、几十元的股金花费更多的成本(时间)去关心、监督信用社的经营与发展, 较少的股金与信用社的经营风险很难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三会”制度、民主管 理、民主监督也就有形而无实,社员参与经营管理也就没有实际意义。 第三,股金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加之经营亏损,增加了增资扩股的难度。首先, 从社员的入股动机看,他们从信用社获得收益和服务,才能真正体会到合作制的优 越性,才会真正关心信用社的发展。从调查情况看,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和较大面 积的亏损,是农户不愿意入股的重要障碍。农民对信用社合作制管理模式了解不 多,往往把它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联系在一起,担心“吃大锅饭”、“走回头路”。其 次,合作制一般采取入社、退社自由的原则,由于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信贷资金损失、风险暴露有个过程。这种退股权(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 定》第十九条规定,农村信用社社员经本社理事会同意后,可以退股。在实际工作 中还有存款股金一说),难以使社员与信用社形成风险共担机制。由于信用社亏损 面大,历史包袱重,特别是亏损信用社不能向社员分红或返还利润,社员入股除失 去在银行储蓄所得利息外,还要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老百姓不愿意将自己辛苦赚 来的钱,弥补信用社的亏损,即使是信用社的职工,也不愿意在亏损社入股。因

腾讯文库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