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穷而后工”说的含混接受现象及其心理成因
论“穷而后工”说的含混接受现象及其心理成因 李秀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本文拟先对“穷而后工”说中“人穷”和“诗工”之间的关系作逻辑层面的分析,进而考辨出这个命题
论“穷而后工”说的含混接受现象及其心理成因 李秀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本文拟先对“穷而后工”说中“人穷”和“诗工”之间的关系作逻 辑层面的分析,进而考辨出这个命题的确切内涵。然后举例说明后世对此命题的含 混接受现象,最后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力图揭示出导致此种现象的文人心理结构 原因。 【关键词】:穷而后工、含混接受、虚假同感偏差、集体无意识 自北宋欧阳修首倡“穷而后工”说以来,后世历代诗论者围绕此命题的真伪性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或认同之,或质疑之,或折中调和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 而,其中有些讨论却是建立在对“穷而后工”说的含混接受之上,这样的讨论往往首 先“曲解”或者是“误解”了欧阳修的本意,无中生有地臆造出了原命题中没有的 “人穷”和“诗工”之间的必然性关系,此类印象式批评最终导致了对“穷而后 工”说认识上的混乱局面。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出一些头绪,笔者拟对此问 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论述,并试图挖掘出此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文人心理结构。 一、欧氏本意考:“人穷”与“诗工”之关系辨疑 “穷而后工”说的明确提出,见于北宋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 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蕴其所有而 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 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 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① 不难看出,“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是在驳斥当时流行的“诗能穷人”观点的 基础上提出的,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欧氏所针对的观点——“诗能穷人”说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