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总劳动在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配置。发生这种变化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总劳动在农业、工业 和第三产业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配置。发生这种变化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 展和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英国政 府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做 法,摸索出从惩罚、救济、“济身”,到创造就业机会和福利国家的一套做 法,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为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铺平 了道路。 一、从惩罚、救济到“济身”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初是由圈地运动引起的。圈地运动本 身,不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而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圈地的目 的,是为了养羊赚钱,而不是为了扩大农业生产,而且牧场不能容纳过多的农 业劳动力,因此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当时英国还没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生 产阶段,非农业部门也还没有产生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所以这些被驱赶的农 民,除少数人受雇于农场和手工业工场外,绝大部分人成为生计无着、到处行 乞的流浪汉。他们逐步向城市转移,成为游民、失业者和贫民。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200多年里,英国圈地运动受到法律的限制, 规模不大,失地农民的问题还没有严重到威胁旧国民经济体制存在的地步,失 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禁止他们到处流 浪,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如1531年法令和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 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 打至流血为止,然后遣返原籍。 爱德华六世在位时,于1547年通过了被认为是都铎王朝最严厉的惩治 流浪汉的法令。该法令把所有无业者都称为流浪汉,给予严厉惩治;健康流浪 汉,将被逮捕,在前胸打上“S”烙印,被罚做两年奴隶。如果逃跑,将被判终 身为奴。而逃跑两次,将被判死刑。然而,严刑峻法并不能解决农村失地农民 的流浪问题,许多破产农民参加了农民起义。1549年在诺克福郡、1554年在肯

腾讯文库精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