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在交传笔记中的实践研究

释意理论在交传笔记中的实践研究王剑娜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释意派理论关注的“篇章理解” “脱离语言外壳”“译入语表达”三个阶段对 口译过程有指导作用。该理论强调对语篇意义的对等翻译,而

释意理论在交传笔记中的实践研究 王剑娜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 释意派理论关注的“篇章理解” “脱离语言外壳”“译入语表达”三个阶段对 口译过程有指导作用。该理 论强调对语篇意义的对等翻译,而非语言翻译。交传 笔记是口译员减轻记忆负荷的关键,但是口译笔 记不可能逐字呈现讲话人的全 部内容。因此通过对释意理论的认知分析和口译笔记的特点分析,将释 意理论的 三个阶段运用到口译笔记中,通过案例分析,指导译员以笔记为载体,记录已 理解、分析、 整理过的篇章意义,激活译员记忆路径,达到最佳口译效果。 关键词: 释意理论;口译笔记;交替传译; 作者简介:王剑娜(1978-),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口译、跨文化交 际。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开展,外事活动愈加频繁。口译工作己成为各种外事 活动中不可 缺少的环节。口译现场通常由讲话人、口译员、听众组成,其中当讲 话人与听众归属不同语言、不同 文化背景时,口译员就成了解决、协调两者之间 的认知矛盾的核心。法国著名口译专家达尼卡•塞莱 斯克维奇建立的释意理论提 岀:翻译不应为字译或句译(语言翻译),而是对话语篇章意义的对等翻 译;翻 译的过程应是理解原文,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已理解的内容; 口语表达虽转瞬 即逝,但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却留存在讲话对象的记忆中旦1。由 此可见,释意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阐 释翻译的过程是脱离双语语言字面意思, 传递讲话人语篇涵义,使用符合译入语语境和表达习惯的转 换过程。 交替传译中译员为不打断说话人的思路,需要记忆大量源语信息,承担记忆负 荷。通常情况下,译员 的工作记忆广度大约是7±2个信息单位,信息保存的时 间约为30秒②。这意味着从讲话人开始发言 到结束,译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 大脑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工作流程:记忆讲话人的大段篇章内容一回忆、 整理讲话 内容一进行双语代码转换一使用译入语准确译出讲话人的原意。口译现场中,译 员大脑处于 紧张、快速的工作状态,交传口译活动吋间通常为1-2小吋,人类大 脑有限的记忆几乎不可能完成这 样大负荷的工作。通过书写來记录信息的方式就

腾讯文库释意理论在交传笔记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