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辞书要摒除实词的语法意义项目
语文辞书应摒除实词的语法意义项目季 艳(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摘 要:对现代流行的语文辞书在实词义项的设立中收立其语法意义为项目的情况进行讨论,指出实词的词汇意义与语法意
语文辞书应摒除实词的语法意义项目 季艳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摘要: 对现代流行的语文辞书在实词义项的设立中收立其语法意义为项目的情况进行讨论,指出实 词的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之不同,似不可并列设立义项,而且所设的许多语法意义项目的释义实际也是错 误的。建议在今后的语文辞书编纂或修订工作中,应将实词的语法意义摒除在其义项之外。 关键词: 语文辞书;实词;词汇意义;语法意义 汉语的每个实词都有一定的词汇意义,用到语句中后,在与其他词成句表意时,由于 相关词语共同的作用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语法意义。词汇意义是词本身固有的意义,即人们 通常所说的词的基本义及其转义(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它们可以在语句之外形成词义 的系统。而语法意义是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产生的,离开这一具体环境就不再存在。 语文辞书义项指语文字典、词典中同一个条目内按意义分列的项目(《现代汉语词典》 语)。顾名思义,语文辞书对实词所设立的义项就是按词汇意义来确定的。然而在现代影 响较大的语文辞书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与以词汇意义项目相平列的用语法意义所设立项 目的现象,混淆了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不同,影响了语文辞书的质量。 [1][2][3] 下面试以《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影响较大的 语文辞书为例来作考察论证。先示例如下: 《汉语大字典·水部》:“温:②暖和,不冷不热。③使暖和。《玉篇·水部》:‘温, 渐热也。’《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昏定而晨省。’《世说新语·任 诞》:‘王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玄)。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 刘大白《丁宁·春问》:‘凭你那样的暖日和风,怎还温不转我心地上的十分冷?’” “ 又《力部》:劳:②役使;使……辛劳。《论语·子张》:‘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 信,则以为厉己也。’唐白居易《与韩皋诏》:‘未劳师旅,已就诛夷。’明余继登《典故纪 闻》卷十二:‘内官专权倚势,侵占公侯房屋,兴工造作,役军劳民,其害二也。” 又“勤:①辛劳;从事劳作。《尔雅·释诂上》:‘勤,劳也。’又使……劳。《国语·周 语下》:‘勤百姓以为己名,其殃大矣。’韦昭注:‘勤,劳也。’宋苏轼《赐韩绛上表乞致 仕不允诏》:‘卿出入将相垂___,岂以小物,尚勤元老?’……⑧忧虑;为……而操心。 《集韵·韵》:‘勤,忧也。《春秋传》“勤雨”。麋氏说。’《书·召诰》:‘上下勤恤。’ 孔传:‘言当君臣勤忧敬德。’《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唐韦 应物《送宣州周录事》:‘惟当存令德,可以解悁勤。’” 《汉语大词典·日部》“暖:①温暖,暖和。②使温暖。唐徐浩《谒禹庙》诗:‘春 晖生草树,柳色暖汀洲。’宋周邦彦《渔家傲》词:‘赖有蛾眉能暖客,长歌屡劝金杯侧。’” 又“暖和:①温暖。谓不冷也不太热。②使之暖和。杨朔《征尘》:‘你先烤烤火, 暖和暖和。’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是他衰老的身上的体温,暖和着那个孱弱的小 女孩的。’” 又《马部》:“惊:②惊惶;恐惧。③使惊惶恐惧;震惊。《左传·隐公元年》:“庄公 寤生,惊姜氏。”唐温庭筠《更漏子》词:“惊塞鸿,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宋范仲淹《乞修 京城札子》:“锐则避之,困则扰之,夜则惊之,去则蹑之,因其隙而图焉。”__《太行春感》 诗:“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又《歹部》:“死:①死亡,生命终止。②谓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荀子·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