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教师师德以公德为基础综述
教师师德以公德为基础综述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主持人提出:面对时常见诸报端的教师伤害学生、不负责任、见钱眼开等现象,我们如何加强师德建设?答案丰富多彩,有人说在准入时严格考核,有人认为师范学院(校)应开
教师师德以公德为基础综述 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主持人提出:面对时常见诸报端的教师伤害学生、不负责 任、见钱眼开等现象,我们如何加强师德建设?答案丰富多彩,有人说在准入时 严格考核,有人认为师范学院(校)应开设师德教育课,有人说学校要对师德败 坏者一票否决……我无意于否定这些观点,但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恐怕还得 从社会公德入手。 的确,教育是光辉的事业,教师是特殊的工作者,在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上, 似乎更为特殊。事实上,教师也的确承受着非同一般的道德压力。但与师德高尚 的美好愿望相反,我们往往不得不面对教师的“非道德”行为。或许,我们忽视 了另一个事实,教师是人。教师是社会的人而非圣人,教师群体也只是社会结构 中普通的一类。只有当全社会形成了较统一的道德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时,作为 普通公民的教师才可能具备高水平的道德涵养。而形成较高层次的社会道德水准, 必须依赖于健全公共道德约束机制。比如法庭上的作证,虽然证人宣了誓,而且 慷慨激昂、信誓旦旦,但如果不严厉处罚作伪证的行为,恐怕证人席上也多听见 真实的谎言。在公共道德体系完善的社会里,人们大都会认真负责、信守诺言。 现象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形成了成熟的公共道德惩罚机制,因为一个工作敷 衍、背信弃义的员工不仅会失去工作,甚至在其他地方也会被拒之门外。 我们目前最缺乏的,恰恰是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或者说是有意无意的放纵。 学术拼凑、文凭造假、蔑视行规、不讲秩序,令人眼花缭乱的非道德做法往往得 不到追究,见得多了,也懒得去追究。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个人的品德高尚, 信守原则,不仅自己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而且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自我清高。 以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越来越多的人身不由己,逐渐被社会这个巨大的磁 场吸了进去,也开始做起不道德的事来。归根结底,个人道德涵养的提高,非得 以健全公共道德的约束机制为基础不可,教师概莫能外。师德是教师道德,从本 质上讲是职业道德,一定不可能超越这种规律。 公共道德约束机制的健全可以依靠多种渠道完成,如法律规定、行业自律、 教育熏陶、宣传引导,这些都非教师或教育的力量可以单独完成。在教书育人上, 教师可以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在道德修养上,教师必须守住为人师表的底线。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