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富水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黄石市富水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丁梅芊《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作为“群经之
象征从而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 湖北省黄石市富水中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1 16.结合全文,概括《易经》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17.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运用文本中的理论,结合具体例子,探究我国的书法艺术体现的美学思想。 (6分)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参考答案: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丁梅芊 16.答:(1)《易经》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影响了艺术应当“法天贵真”的创作理念;(2)《易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 经》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3)《易经》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影响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 了中国艺术的创作思维、创作传统、创作风格等。(每点2分) 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 17.答:首先指出《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然后举例分 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 析隐喻象征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涵及其价值;最后举例分析《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 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就艺术范畴论,“天 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每点2分) 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 18.答:例:书法艺术体现了一刚一柔的“和谐”美学思想。线条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 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 纵观古今书法,不同的书法作品体现为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完美的书法作品无不包含诸如曲与直、 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 藏与露、方与圆等刚柔线条的辩证统一。(也可从“师法自然”“隐喻象征”等方面谈,要求:观点 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 明确、分析透彻、举例恰当) 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 自古以来,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家族生活的方方面 《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 面。南宋时,著名大儒朱熹撰写了《家礼》一书,其中依据古时礼仪,并参考北宋时司马光撰写的 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 《书仪》,对士大夫的冠、婚、丧、祭四礼作了设计,而加冠、结婚、丧葬、祭祀,确是古代人们在 “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 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四件大事;这四方面的礼仪,确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 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 自南宋至清末的近千年间,中国传统的家族礼仪,即当时大大小小的家族所遵行的居家礼仪,大体依 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 据着《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 由于家族礼仪不仅有代代相承的基本面,也有不断演化的另一面,后世的人们仅凭古籍的文字记 《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所采用的论证、论 载往往不能真切地了解古代的礼仪。东汉时,著名的大儒郑康成率先对先秦的《礼记》作了图注。随 据及论证方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借助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形态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 后出现的同类著作有阮谌的《三礼图》,夏侯伏朗的《三礼图》,张镒的《二礼图》,梁正的《三礼 《系辞下传》即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各卦各爻,是对万物万类的抽象概括 图》,以及由隋文帝敕撰的《礼图》等。五代时,聂崇义“博采众家,参以己意”,又纂成了一种 和升华结晶,但又以实际存在的卦象符号来表现,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三礼图》。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了该书的修订本。此后,配有图说的礼学著作才有所 “象”具有“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易经》 出。例如,在南宋时,朱熹的学生杨复推出了《仪礼图》,布衣杨甲纂成了《六经图》。到清代,由 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了 于进一步认识到庶民直至皇室都应依据礼仪图来行各种礼仪,并要根据礼器图来制作器皿,如果这些 深远的影响。比如就诗歌创作而言,《易经》即开启了一种隐喻、象征的创作传统。中国文学一贯讲 图画出现错误,便会误导整个社会,动摇皇朝的根基,因而清政府就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在此期 究“立象以尽意”,例如“飞龙在天”、“云行雨施”、“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 间,便出现了经乾隆皇帝御览的《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尽管这些配有图画的著作不免有若干 象。恰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成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中国古代诗歌大量运用比喻 差错,但因它们的作者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从总体来说,经他们确认的图说都较为精确。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