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文峰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1年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文峰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欢林清玄(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
的橙色。 年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文峰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 2021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 析 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 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 清欢 去。 林清玄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 看得几清明!” 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 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 言极是。 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 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 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 1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A. 本文在开头以苏轼的词句来引入,接着表达了自己对“清欢”的认识和理解。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 B. 在文中作者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清欢”是环境清幽,饮食清淡,心灵纯净的世界。 刻。 C. 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两次去圆通寺的不同感受是为了享受那里的“清欢”。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 D. 文章在末尾联想东坡诗句道出了真正能享受到“清欢”的人是能够在俗世中寻找到内心宁静的有 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着高雅志趣的人。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 12. 本文以“清欢”为题,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 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析。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 13. “清欢”如此难得,我们又如何去追求它呢?请结合全文说一说你的想法。 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 参考答案: 才会有的欢愉。 11. C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 12. (1)散步,但是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2)吃饭,但是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3)约 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 会,但是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 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 13. (1)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2)少一些世故,多一些真诚,追求高雅的生 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活情趣。(3)不为世俗浊流所沾染,能够洁身自好。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 【11题详解】 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 1/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