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谋士 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 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 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 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 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 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 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 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 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 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 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 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 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 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 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 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 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

腾讯文库《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