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发生了继先秦之后的第二次社
七贤”成了六朝的理想人物。诗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学问、节操、功业成为这一历史 年安徽省滁州市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2 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当然这里的“人”,是门阀士族。字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对人的评议正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谈论的中心。本来,有自给自足不必求人的庄园经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济,有世代沿袭不会变更的社会地位,门阀士族们的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有经学转向艺 术,也并不奇怪。在哲学领域,不是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内在的虚无本体,成了哲学的首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发生了继先秦之后的第二次社会变异。东汉以 要课题。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只有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根本、无限 来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工商奴隶变而为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 和不可穷尽,有了后者才可能有前者。所以,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的精神、格调、风貌,成 强的农奴或准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 了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无的主题和艺术中的美的典范。两汉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动的行为)让 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站在了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位于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静的玄想),抒情诗、人物画这时开始成熟。而“以形写神” 和“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提出,是毫不偶然的了。它们共同体现 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 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终于垮台。东汉末年,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被 重新重视,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 5.根据文意,下列对“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看重探究。在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 行,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 A.“魏晋风度”是一种美学思想,一种艺术原则,也是一种时代精神。 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B.同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外在学问、节操、功业相比,“魏晋风度”更重视人的内在精 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 神,人的存在和人格本身的价值。 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C.同两汉文化“动的行为”相比“魏晋风度”从“五彩缤纷的世界”,转向“五彩缤纷 其核心便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正是有对外在权威(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 的人格”,更注重“静的玄想”审美追求从务实转向务虚。 纬宿命、繁琐经术)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的人格和觉醒和追求。再加上时代的原因,黄 巾起义前后始,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籍,连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既然如此,既 D.“魏晋风度”也有人生哀伤,但哀伤的是如何建功立业,没有颓废悲观,仍然充满慷 定的传统、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 慨之气,因此而同样具有美学深度。 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出出来了。《古诗十九首》在表面看来颓废、悲观、消极地感叹中, 6.下列对“人的觉醒”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就是那些公开 宣传“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A.“人的觉醒”体现了对旧传统旧信仰的反抗,是一种区别于屈服外在权威的内在的人 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的破坏中取得的,而其它流传下来的 格的觉醒和追求。 优秀诗作,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 B.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人的觉醒”的典型音调。 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 交融在一起的。“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C.黄巾起义前后,战祸不以,疾疫流行,使人对传统、功业、学问、信仰产生怀疑,也 是促使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旧的礼法挡不住新颖的思想。才性胜过节操,薄葬取代厚葬,王弼超越汉儒,“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