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第二单元-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6、《将相和》第二课时李桥镇九年制学校卢佑群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2、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3、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
6 、《将相和》第二课时 李桥镇九年制学校卢佑群 教学目标;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1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2 、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 教学重难点: 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出示课件 13) 1 .课件出示生字复习巩固,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几个人物? 2 .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3 .读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互动课堂: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一、默读《完璧归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 ,找出第一个故事的所在段落,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了解人物的品质。 2 .说一说:看图复述这个故事。 3 .师生共同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 的 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二、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 师引入衔接性语言,那么,在港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 2 .默读《濯池之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按照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板书:港池之会)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找出并归纳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反映了蔺相如的哪些性格特点? 3 .小组讨论: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什么性格特点? 4 师生小结: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 护国家 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提问:秦 5 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抽小组回答:因为廉颇大将军己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小结第二个故事:在濯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 了自 6 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教师衔接性语言: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但是职位还在自己 之 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这个矛盾将会怎样继续? 1 分角色朗读《负荆请罪》,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 2 找出并归纳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反映了蔺相如的哪些性格特点? . 3 小组讨论: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 小结: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 一心 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4 .解释“负荆请罪”的意思。 四、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