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学动态 让“文物”不怕火炼:新技术创造新型数字化文化遗产素材

让“文物”不怕火炼:新技术创造新型数字化文化遗产被大火烧为灰烬的建筑,正在用0和1重新拢出形状。巴黎圣母院火灾过后,法国政府宣布将对它进行重建。其中一份重建的希望,就躺在美国瓦萨学院已故建筑历史学家安

让“文物”不怕火炼:新技术创造新型数字化文化遗产 被大火烧为灰烬的建筑,正在用0和1重新拢出形状。 巴黎圣母院火灾过后,法国政府宣布将对它进行重建。其中一份重建的希望,就躺在美 国瓦萨学院已故建筑历史学家安德鲁·塔隆的硬盘里。 大教堂损失最为惨重的部位是它的木结构屋顶,在修复那个90米高的哥特式尖顶时, 如果有能够“精确到几毫米”的数据,无疑会帮助建筑师最大程度地还原大教堂原貌。塔隆 从2011年就已经开始精确测量这座教堂。他记录的数据点超过10亿个,生成的模型能够描 述出巴黎圣母院最微小的细节,包括它的缺陷,误差只有大约5毫米。 巴黎圣母院不是唯一被搬进硬盘里的建筑。在中国,3D打印的兵马俑可以出现在千里 之外的乌镇,沙漠里的敦煌壁画能够投影到上海。故宫的端门数字博物馆里,当手指从宽7 米、高4米的触屏“多宝阁”上滑过,本该在玻璃展示柜后纹丝不动的瓷器和书画,会在指 尖旋转跳跃,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 古老的文物进入虚拟世界,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不怕刀斧,不惧水火。 备份如果足够多,战乱和贪婪也无法将它们毁灭。 历史在二进制的世界中有了新的模样 安德鲁·塔隆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他收集了巴黎圣母院超过10亿个数据点的信息, “点”堆成了“云”,“云”成了3D数据模型的基础。巴黎圣母院最终变成了超过70T的数 据。 数据太过庞大,甚至无法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只能当面交付。2013年到2014年,一 部分数据被展示过。而更多的数据,都存在瓦萨学院的硬盘里。 此次火灾之后,瓦萨学院院长乔恩·切内特说,如果塔隆的学术研究能以某种方式,交 给那些“将承担重建大教堂艰巨任务的人”,将是对这位优秀学者最合适的纪念。毕竟,塔 隆“曾为巴黎圣母院付出了那么多”。 塔隆于2018年11月18日病逝,直至去世前,他都在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大教堂中, 用无人机上可以360度拍照的球形摄像机进行拍摄,收集大教堂的全景数据,以及建筑细节 图。 去世后,他被认为是“将新的数字技术引入到中世纪建筑空间的考古分析和再创造中” 的人。 新技术的光正越来越多地照进古老的文物。美国的盖蒂中心将1500张老照片数字化,

腾讯文库高中历史史学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