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

2023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二模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分) (35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I5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5 材料一: “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这种倾向跨越千年,一 直深蕴 在中国文艺批评体系土壤中,我们无法从价值论角度对其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 是需要辩证对 待。诚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文艺批评无论孤立从政 治标准出发还是从文 艺标准出发都会出问题,前者会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后者则会陷入 “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沼,两 者都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 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 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在《对于批评 家的希望》中,他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痰迷 心窍”式批评家的讽刺:“独有靠了一两本“西 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 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 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 的权威。”这些所谓的批评家犯了 先入为主、僵化固执的毛病,没有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结合 鲁迅对当时京派文人“象牙 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可以看出他的确实现了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 一致。在鲁迅看来, 文艺是匕首和投枪,文艺批评也应具有类似的性质,这样才能挣得一个文学的大 光明。很显 然,这种批评观点与古代“载道”式文艺批评观如出一辙,所以孙郁指出鲁迅“在人文 传统 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 同 理解”。这一观点富有启发性。笔者认为,其中“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起码应该包括两 个方面: 首先,指向现实的、有为而作的批评传统。这种传统是对古代“载道”传统的接续, 又与马克思主 义文艺批评对实践性的追求相互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批评话语。其次, 是对古代诗话式批评 “直抵本质”的言说方式的吸收。中国古人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 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 往往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表面看来,这 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但仔细考察会 发现,撰写诗、文、评的作者,往往是各自时代文采斐 然的大家。他们艺术修养极高,有着丰富的 创作实践经验,因此他们的见解往往能达到鞭辟 入里、高屋建领的效果,令人信服且富有启发性。 以鲁迅为代表的世纪早期批评家往往具备上述特征。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表面上否 定传统 20 文化,但传统文化精神却是他们体内永恒的基因。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中多次 提到鲁迅,全文第一次发表于年月日的《解放日报》,这个日子正 值鲁迅逝世七周年, 19431019 当时的编者按称发表该文“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与最英勇 的旗手"。此后,以解放区为 中心,开展了大规模学习《讲话》精神的活动。作为副产品, COP14 |202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湿地不断遭到破坏,保护湿地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问题。在 此背景

腾讯文库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