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发展史简述
中国儒学发展史1、先秦——孔孟儒学先秦儒学即原始儒学,为诸子百家之一,战国时期与墨家并称“显学”。先秦儒学大体有两个流派:一支是孔孟儒学,强调礼制、仁政、德治、民本,在天命观上远鬼神;一支是荀子儒学,
中国儒学发展史 1—— 、先秦孔孟儒学 “” 先秦儒学即原始儒学,为诸子百家之一,战国时期与墨家并称显学。先秦 儒学大体有两个流派:一支是孔孟儒学,强调礼制、仁政、德治、民本,在天命 观上远鬼神;一支是荀子儒学,吸收法家、道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且糅杂黄 老学说。荀子儒学被时人视作对儒学的背叛,长期被排斥在儒学之外。 1“” ()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 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 ”“”“” 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 “”“” 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 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 “” 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 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 、秦汉董仲舒儒学 秦统一以后秉承其对东方文化一贯的开放态度,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文明 也采取了积极吸收的态度。其间因为儒家文化与秦固有文化传统的冲突以及秦 “” 始皇个人的原因而有所反复,出现了焚书坑儒的举动,但是这种举动并没有对 儒家的发展传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儒学在汉代的复兴正是在秦代发展的基础 上产生的。 “”“ 秦不绝儒学。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正统,但同时吸收齐鲁儒家思想。因为焚 ”“”“” 书坑儒,长期以来认为秦绝儒学,直到宋代,郑樵才正式提出秦不绝儒学。 1 秦朝儒学主要集中于博士官及其弟子,民间也有秘密讲学,儒学继续发展:() 秦博士大量设立。秦朝廷接收了六国的儒生,立博士官,博士儒生都可参与政事 2 讨论;()儒家经典论著的整理与发展。三家《诗》在秦末兴起,《六经》注解 3 多在秦代初步完成,《吕氏春秋》吸收了大量儒家思想;()儒家的礼仪、道德 伦理得到实行。秦始皇刻碑立传、巡游封禅,都有大批儒生随行,宣传妇德伦理 等儒学教化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黄老盛行,儒学有所衰落。到了汉武帝时期,汉 “” 代儒学吸收阴阳家、法家、谶纬等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重构了一个利于 “”“”“ 统治的思想体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倡导大一统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 ”“ 权神授,因此君主要顺应天意实行仁政,君主不仁则天降灾祸以警告;强调三 ”“” 纲五常,臣民要服从君主的统治;提出三统说,黑、白、赤三统循环,每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