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

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中国的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并于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边区达到一个高峰:实现了预算民主。   经过议会审议的预算,从根本上说,是用于解决政府和人民的财产关系问题,这是一国政治中最重要的

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 40 中国的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并于上世纪年代在延安边区达到一个高峰:实现了预 算民主。 经过议会审议的预算,从根本上说,是用于解决政府和人民的财产关系问题,这是一 国政治中最重要的宪法关系。 把宪政理念引入预算领域,其意义在于,以民主法治的形式,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进行 限制和监控,以保护公民财产权及依附其上的基本人权,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和公 共财政体制的良好运行。 晚清肇始 1911 年的预算案,意味着中国第一次有了制约皇室财权的制度。 近代中国实质上的进步是从引进西方国家的预算思想开始的。先是一些曾经到过西方的 中国人及来华的传教士撰文介绍西方国家的预算知识,主张仿效之以推进中国财政制度的进 “” 步,随之一批在近代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也纷纷发表预算言论,一时出现了理论的扎堆现 象。预算始成为人民大众对抗封建专制、争夺民权的工具。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所作的《日本变政考》中,主张仿效西方,实行预算公开。光绪 皇帝予以采纳,诏令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因变法失败而未及施行也。 1908“” 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驾崩,其时革命风潮大涨,其势不可遏,摄政王载沣 被迫诏令办理立宪事宜,成立各省咨议局,将九年立宪改为六年。此后,预算与税收便成为 立宪派与皇室之间最重要的权力之争。 1910 年,梁启超发表《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一文,对清政府 颁布的预算草案的收支进行猛烈抨击。他认为,从预算可窥一国政府的施政方向,是政治而 “” 非经济所能概括,这是当时中国人对预算最为深刻的认识了。资政院是中国议会的雏形, 这个清政府自己建立起来的机构一经面世,就给皇权专制造成不小的麻烦。开院之初,议员 们经过多次详细审议讨论,据理力争,竟迫使历来强盛不可一世的清政府屈服,将原预算额 376357790 万两核减掉万两,使岁入总额略有盈余。 1911113“ 年月日公布的《重大信条十九条》中规定:本年度之预算,未经国会决议 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又预算案内,不得有既定之岁出,预算案外,不得为非常财政 ”“” 之处分。第十五条规定: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由国会议决。由此,资政院的财政 预算权已得到法律的承认,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法律文件。 1911 每个中国人都应记住这个历史的关节点:年的预算案。悠悠数千年的古老国度, 如今破天荒,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可以制约最高政治权力财政权力的预算制度。 1

腾讯文库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