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常见症状总结

一、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C左右。在24h内下午比早晨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也略高,一般不超

一、发热 1.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 3637C24h 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体温一般为~左右。在内下午比早晨高,剧烈运动、劳 1C 动或进餐后也略高,一般不超过。 2. 病因与分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1. ()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不论急慢性,局部或全身性,均可引起发热。 2. ()非感染性: 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 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甲状腺炎,痛风 血栓及栓塞疾病: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通常称为吸收热 颅内疾病:脑出血,脑震荡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发热为产热过多。 皮肤病变:散热减少而发热,见于广泛性皮炎 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引起发热 __ 物理及化学性质损害: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大烧伤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产热大于散热,而发热,多为低热。属功能性发热: 原发性低热,感染治愈后,夏季低热,生理性。 3. 临床表现: 1.37.3-38,38.1-39,39.1-41,41 ()发热分度: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以上。 2. ()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分为骤升型和缓升型。 高热期:皮肤发红,灼热感,呼吸快而深,开始出汗并增多。 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分为骤降型和渐降型。 4. 热型及临床意义: 1.39-4024h ()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内体温波动不 1℃ 超过。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2.39℃24h2℃ ()弛张热:又败血症热,体温常在以上,波动幅度大,超过,但都在正常 水平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 3. ()间歇热:体温骤升发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如

腾讯文库诊断学常见症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