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校教职工绩效管理论文
高校教职工绩效管理论文 一、教职工绩效管理对象的界定和分析 对于已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校,绩效管理的细分更加精细,管理对象 主要包括机构和个人。其中机构又包括分别以教学科研和以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 的两类机构;而个人可分为领导干部和教职工两类群体。本文选取教职工绩效管 理的信息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上级对岗位设置等的要求,教职工按岗位可以分 为教师、其他专技(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根据不同种类人员的特 点,绩效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教师 作为承担学校主要使命的群体,对其评价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 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他种类教职工主要采用“德能勤绩廉”标准考察敬业 精神、能力水平、工作业绩等。 二、教职工绩效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分析:协同论 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 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 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这是一门跨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为理 解和处理多关系、多构成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思路。 1.协同效应的应用 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性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整体 效应。教职工绩效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复杂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推进过 程中,协同效应在绩效管理理念制度与信息系统的协调、绩效管理过程中多部门 工作的配合和人事信息系统中多工作模块的协调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支配性原理的应用 支配性原理是指,在系统向有序演变过程中,序参量通过子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支配整个进程。根据支配性原理的观点,起到支配作用的通常是有限的关键 序参量。在这些关键序参量中,具有恒定意义的慢变量决定短期效应的快变量。 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分解、实施,到绩效评价和结果的应用,是一个环节间相互 关联、作用和影响的协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绩效管理理念、方法、工作流等 人才绩效管理系统中关键因素和绩效考核中关键指标都会对系统对绩效管理的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