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变法后的衰败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变法后的衰败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生活在一千年之后的我们,很难如临其境地体会当时人们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只能根据那些文献史料、经验与常识去推测当时所发生的一切。然而,假如我们仔细思索二十世纪最
变法后的衰败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生活在一千年之后的我们,很难如临其境地体会当时人们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 只能根据那些文献史料、经验与常识去推测当时所发生的一切。然而,假如我们仔细思索二 十世纪最后二十年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切的话,通过这些我们曾经亲身感受过的事情, 再回过头去观照发生在一千年前的那场变法,自然会生发出许多不同的观感。这样做很有可 能比单纯理论上的推导更可靠。 在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进行一场变革,其艰巨复杂的程度自不待言。从安徽小岗村的 星星之火到今天,二十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改革的成功与进步,至少需要满足下列必要与 充分条件:国家决策层治理好国家的政治善意与目标,改革目标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的深 度吻合,社会发展程度与改革步骤的适应,具有政治智慧、耐心和洞察力的改革政策、策略、 步骤与准备,稳妥而正确的实施路径,贯彻执行改革的人力资源等等。从中国改革到目前为 止所取得的进展来看,上述判断应该不算冒昧。 以此返观一千年前的王安石变法,我们会发现,上述需要满足的必要与充分条件中,只 有第一条,即政治善意与目标勉强可以算是得到满足了,其他所有条件,不是残缺不全,就 是根本无从谈起,有些甚至相反。 从变革的实施及其结果看,今天中国改革的每一步进展,均伴随着部分人群的欢欣鼓舞 与相对少部分人群的痛苦失落,这使变革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并一次次渡过相当痛苦的 阵痛。以此一步步推进的结果,累积成为整体的社会进步、相对富足、国力增强与越来越多 的支持和认同。 返观一千年前的情势,则相当令人沮丧:王安石变法的一些重要内容及其推进,时常伴 随着特定阶层小部分人群的兴高采烈与其他阶层大部分人群的痛苦失落;强行推进的结果, 积累成为国库的迅速充盈;其代价则是国家管理阶层的彻底分裂,演变的后果是政治空气的 极度恶化与堕落;民间的肃杀与萧条,演变的结果是越来越强烈的反对甚至反抗。事实上, 我们所能看到的反对人群,包括了不同阶层的人们。 由是观之,我们大致可以相信,相隔一千年的两次变革,完全无法等量齐观;任何将两 者进行类比的企图,都只能放回到各自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或者从哲学意义上说,对于这两 个基本不同质的、变革方向正好相反的事物,根本就无法进行比较。而若要采用今天的理论 框架,对一千年前的变革进行进步或者反动的价值判断时,如果不想使自己显得可笑的话, 就尤其需要小心翼翼。因为诚如我们所知,时代已经完全不同。 司马光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反对派之后,曾经以他特有的方式,连续三次致信王安石, 劝告他重新考虑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王安石的反应是那封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 从此,二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遂成为政治死地,不共戴天;在个人友情上则彻底决裂,从 此终身不再往来,直到公元1086年,二人同年去世。 决裂后,司马光在神宗皇帝的宽容庇护下,躲到大宋帝国的西京洛阳去,专心致志地致 力于《资治通鉴》的撰写。没有证据能够表明,在此期间,他曾经组织或者参与过反对变法 的实际活动;他的反对派领袖地位,此时更多地表现为精神领袖的作用。有史书记载说,此 时,他极少谈论现实政治。 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表明了他的人格立场:皇帝曾经准备任命他为枢密副使,相当 于主管全国军事工作的第二把手,司马光坚决予以谢绝。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皇帝:除非皇帝 准备彻底放弃变法运动,否则,自己不会考虑出任朝廷的任何高级职位。这和王安石除非皇 帝准备进行变法,否则拒绝出任朝廷高级职位的做法如出一辙。两位政治家,同殿为臣,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