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摘 要]:《西游记》的趣味性体现在它语言的运用上。语言的设置有鲜明的趣味特征,“以戏言寓诸幻笔”的语言特色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既调节了气氛、增添了小说趣味,又刻画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 [摘 要]: 《西游记》的趣味性体现在它语言的运用上。语言的设置有鲜明的趣味特征,“以 戏言寓诸幻笔”的语言特色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既调节了气氛、增添了小说趣 味,又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褒贬了人物。还涉及了社会世俗,展现出明代社会鲜明的时 代特色和社会风气。文中生动幽默、活泼趣味、流畅滑稽、明快诙谐的语言特色,生动显示 《西游记》的趣味性。 [关键词]: 《西游记》语言;谐音;俗语;世俗化;时代特色 成书于明代中叶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明清的白话小说。《西 游记》是一部奇书,情节离奇,故事内容丰富。故清代乾隆年间张书坤在《新说西游记总批》 中将其概括为五奇,即所写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 奇想,再者便是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觉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真奇文也。” [1]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书坤从行文角度指出了《西游记》文章的奇妙,也包括了语言的 奇特。其语言之奇,在于《西游记》以大量的佛理道旨入书,使之语言充满佛道之气,在整 个古代小说中独具特色。不过,《西游记》虽然有大量的佛道之言,并不见枯燥玄奥,反而 以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书写文章进程。使文章呈现“真逗儿”的语言氛围,令人开怀一 笑,所以深受历来读者喜爱。究其原因,《西游记》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和它的语言运用分 不开的。何满子《古典小说十讲》以为:“《西游记》故意用正儿八经的口吻胡诌佛教和道 教的玄理,故意张冠李戴地混淆佛道两教宗旨和修道的门径,在一本正经的场合插入开玩笑 [2] 的市语乡谈,雅言中插入俗谚,科浑中忽掉书袋。”这就说明在《西游记》 大量的佛教之 语中插入了许多广泛流行于世俗社会的俗语、谚语等等,使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时代特点, 远离虚幻,亲近现实,增深了小说的趣味性。 一、谐音的运用增添小说趣味性 “谐音”,就是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在《西游记》中,谐音的巧妙 运用也为作品增添了非凡的亮点。 《西游记》中,通过谐音将无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老者因见行者长相怪异,对唐僧说:“你虽是个 唐人,那个恶的却非唐人。”孙悟空对这话很是不爱听,便厉声高呼道:“你个老儿全没眼 色!唐人是我师傅,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借助同音 巧妙地由“唐人”联结到“糖人,蜜人”上去,有意识的曲解老者的意思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这时就会令读者因出乎意料而发笑。又如在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 冰”中,唐僧被灵感大王弄法沉下河去,猪八戒由此生发,给师父起了名字叫“陈到底”。 当三个徒弟回到陈家庄时,陈家二老奇怪“怎么不见三藏老爷?”八戒道:“不叫做三藏了, 改名叫做‘陈到底’也。”二老垂泪道:“可怜!可怜!”这里就巧用了唐僧的俗姓“陈” 谐音“沉”,在“沉”的这一意义连接“到底”,就把三藏的处境表现出来了。读到此处, 读者往往会因为八戒不合时宜的玩笑而忍俊不禁,从而也缓解了唐僧被抓的紧急情况。还如 在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婴儿”中,唐三藏夜梦乌鸡国国王的冤魂前来 诉说冤屈,最后惊醒时大叫:“徒弟!徒弟!”八戒醒来道:“甚么土地土地?当时我做好 汉,专一吃人度日,受用腥膻,其实快活,偏你出家,教我们保护你跑路!原说只做和尚, 如今拿做奴才,日间挑包袱牵马,夜间提尿瓶务脚!这早晚不睡,又叫徒弟作甚?”如此妙 用,一则巧妙地表达出了八戒对当和尚种种不允许的不喜,二则表达出了猪八戒那种大大咧 咧憨厚惫懒的性格特征。 谐音的巧妙运用,有助于我们深入鉴赏对话中谐音的谐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分析语用 主体人物的性格、气质等主体因素,有利于深化对言语作品主题的认识,也有益于我们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