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卷
xx-2019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每题3分,共9分)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
xx-2019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 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 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 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迫荒野的书生和 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 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 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 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 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 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 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 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 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 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 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 (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 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 《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 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 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 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