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古代文学论文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_古代文学论文 最近,上海博物馆整理出版的《战国楚竹书》(三)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哲学文献——《恒先》篇。全文约510个字左右,共由十三支简组成。据李零教授认定,是一篇首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_古代文学论文 最近,上海博物馆整理出 版的《战国楚竹书》(三)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哲学文献——《恒先》篇。 全文约510个字左右,共由十三支简组成。据李零教授认定,是一篇首尾完具 的道家著作。但由于该文献的出土地点、时间都无法判定,所以该篇文章究竟 是何时作品,目前无法认定。仅从文字字型看,与郭店荆门楚墓出土的战国文 字相似。只能判定为先秦时期的作品。本文暂时只对其中最显著的思想观念和 哲学概念,如“恒先”、“气”、宇宙论和生成论思想、“复”字作一简单分 析,通过传世文献《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与之类似的思想作一比较, 初步揭示该篇的思想特点。 一、释“先” 在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哲学著作中,“先”字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表述时间的介词 或副词被运用的,如王弼本《老子》第四章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七章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 存。”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六十二章云:“虽有拱壁 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只有第六十七章中的“先”字具有哲学意味: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 下先,故能成器长。”该章又说,“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 矣!”此处“先”字有冒险,创新之意。 在1973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道原》篇,出现了“恒先”一 词:“恒先之初,▲(通)同大虚,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 盈,精静不▲(熙)。……”该篇显然也是将“恒先”当作“道”之代名词来 使用的,对于“恒先”特征的一系列描述,基本上适合于对“道”的描述。因 而,其哲学意义是“世界的起点”。 《恒先》篇亦将“恒先”一词当作成名词,并且作为文章的标题,从而与《道 原》篇对“恒先”地位的界定有所不同。从纯粹的逻辑角度说,《恒先》篇的 思想显然是对黄老道家思想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 先,该篇的作者将“恒先”看作是一哲学的宇宙论概念,提出了“恒先无有” 的命题。如该篇说:“恒先无有,质、静、虚。质大质,静大静,虚大虚。自 厌不自忍,或作。”[①]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恒先”是没有任何实在的东 西,只是一种质、静、虚的状态。这种质、静、虚的状态是为太质、太静、太 虚的状态。然而“恒先”虽自我满足却不故意地自我压抑,因为不自我压抑, 故或然有所行动。“或作”一词中的“作”字与老子所说的“化而欲作,吾将 镇之以无名之朴”(37章)有类似之处,即兴起,产生变化之意。 其次,《恒先》篇中“恒先”的概念突出了“先”字的重要性,“恒”则是对 “先”的一种形上学规定,使此“先”字具有了哲学形上学的意义,“恒先” 之“先”乃是从具体事物产生过程中对事物出现的先后逻辑秩序的哲学抽象。 如《恒先》篇云:“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刚,先有圆焉 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这即是说,一事物的生成必有其前提 和因果条件。这便是“先”的经验意义。由此经验意义的“先”上达到对天地 形成之“先”的时间性思考,就形成了“恒先”这一表征哲学形上学意义上的 终极性概念。应该说,“恒先”所表达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秩序思想,比老子 从直观的角度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思想更为深刻。王弼本《老子》第六十四章 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 里也包含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由小到大的秩序思想,但还基本上停留在经验性的

腾讯文库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