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叫河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叫河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人生的爱好者林语堂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

他才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河南省洛阳市叫河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选自林语堂《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有删节)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15.作者为什么说陶渊明“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16.作者为什么反对将陶渊明看做“逃避主义者”或者“叛逆者”?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17.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的?请加以概括。 人生的爱好者 参考答案: 林语堂 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 ①②③④⑤ .人格高尚;热爱田园生活;生活简朴自然;无忧无虑;心地坦白。 15// 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16.①陶渊明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②陶渊明热爱生活,有积极生活态度;③陶渊明 陶渊明回归田园,这是文学史上的佳话。他少时,以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后又做彭泽令。他 生活自然清新,无忧无虑。 不常和宾客周旋。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 17.①回归田园/弃官返乡②喜欢喝酒/生活态度③结交朋友/心地坦白。 折腰。”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名赋《归去来辞》。从此以后,他就过着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 15.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关键 “为什么说” “陶渊明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 做官,他都拒绝了。从此不问政治。有人把陶渊明看做“逃避主义者”或者“叛逆者”,而事实上他 火”,联系文章内容,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并不是。他自己很穷,愿意和穷人一起过田园生活。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儿子的地方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 去,帮他儿子家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陶渊明的生活是不 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 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他的心灵发展到真正和谐 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 的境地。他的生活象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清新。 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 陶渊明有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在彭泽,因为很喜欢喝酒,便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而他的妻子固 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 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他一看见酒的时候,纵使他和主人不认识,他也会和大 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 家坐在一起喝酒。有时他做主人,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向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他有一张 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 没有弦线的琴。这种古代的乐器只有在心境很平静的时候,慢慢弹起来才有意思。他和朋友喝酒的时 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 候,或想玩玩音乐的时候,常常抚这张无弦之琴。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 陶渊明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判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朋友, 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可是很难碰见他。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陶渊明出门喝酒,走到半路,朋友 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心地坦然地喝酒,王弘便走出来和他相见。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 他造履。陶渊明便伸出脚来让他们量一量。此后王弘要和他见面的时候,常常在林泽间等候他。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 陶渊明住在庐山之麓,当时庐山的禅宗白莲社,想请他加入,他提出的条件是可以在席上喝酒。 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 这种行为是违犯佛教的条规的,可是主人答应了。他刚要签字正式入社的时候,却“攒眉而去”了。 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 那位法师还想跟陶渊明做朋友,便请他和另一位道家朋友一起喝酒。他们一共三个人:法师代表佛 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 教,陶渊明代表儒教,朋友代表道教。那位法师曾立誓终生不走过某一座桥,可是这天当他和那位朋 “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 友送陶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都走过了桥。三人知道的时候,不禁大笑。 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 陶渊明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着一生。在陶渊明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里,我看见一种 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 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

腾讯文库河南省洛阳市叫河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