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七节 戊戌变法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七节 戊戌变法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节 戊戌变法●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2.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 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难点1. 维新派同

高一历史第七节 戊戌变法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 一. 教学内容: 第七节 戊戌变法 ●教学重点 1. 戊戌变法的背景。 2.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 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难点 1.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实质。 2. 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同的阶级在救国救民道路上 都做过尝试,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但均遭失败,农民阶级也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 性,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革命的重任落在了资产阶级的肩上,他们也试 图通过改良的方法来寻求出路,由此进行了戊戌变法。 第七节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教材第一子目进行了分析,同学们可从思想条件方面来加以总结。 戊戌变法的背景有: 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 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战后,中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列强分割成一块块势力范围, 绵长的海岸线竟无一处可作为自己的军港,这说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也是戊戌变 法的根本原因。 从经济角度分析,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自然经 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同时清政府也适当 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既受利润的吸引,又痛感民 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力量的贫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 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 基础,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为戊戌变法奠 定了阶级基础。早期的维新思想可作为戊戌变法的思想条件。在这次变法中,康有为、梁启 超是其中的代表。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用心爱心专心

腾讯文库高一历史第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