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学生版
《六国论》导学案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虚词、一词多义和句式。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3、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4、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5.背诵课文。背景知识
晋江二中高二语文集备组2009.11.25 《六国论》导学案 导 1、积累文言实虚词、一词多义和句式。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学 3、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4、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目 5.背诵课文。 标 背 1、关于作者(见《点拨》P71) 景 2、写作背景 知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但是朝廷不敢坚决抵 识 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 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 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 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 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 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 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3、文体知识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 暴霜露 奉之弥繁 洎牧 草芥 与嬴 胜负之数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B)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着,其实百倍。 4、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矣。 5、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6、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7、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8、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故宜然。 9、 自 此言得之。 10、 学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B) 跟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踪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演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练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三)总结“兵”的用法和古今异义(D) (四)指出下列实词的词类活用(B) 1、理固宜然 2、以地事秦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小则获邑,大者得城。 (五)将下面文言文译为现代汉语: (B)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