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 在平等中构建和谐社会
在平等中构建和谐社会 放在历史的视野中来看,从鸦片战争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都在追求建立“大同社会”。 《礼记》中把“大同”作为理想来追求。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在平等中构建和谐社会 放在历史的视野中来看,从鸦片战争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都在追求建 立“大同社会”。 《礼记》中把“大同”作为理想来追求。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独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康有为写了《大同书》。 孙中山追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大同社会,倡导“天下为公”。 毛泽东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也是“大同”理想的尝试。 这种理念坚持了100多年,到邓小平时代发生了变化。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一个“小康” 的社会。 “小康”这个词也出现在《礼记》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小康不仅仅意味着温饱,已经隐含着分化,但是人们提建设小康社会时往往 忽略了这一点。 邓小平当然没有把“小康”当做最终目标,那时他的“小康”指标很单纯, 就是看人均收入。 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算是达标了。 后来,1983年他去了趟苏州,当时苏州人均收入已达到800美元,他继而 认为人均800美元就足够了,可以实现六个目标,即解决人们的吃穿用问题、解 决住房问题(人均20平方米)、解决城乡就业问题、解决农村人口外流问题、 普及中小学教育和基本公共福利、改变人们精神面貌使犯罪率大大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