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高中历史新教材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影响
浅谈高中历史新教材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影响高中《历史》教科书试验本以其全新的面目,基于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要求,自1997年秋季学期在江西、山西、天津二省一市启用至今,已成套面世并完成第二轮的教学实践。
浅谈高中历史新教材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教科书试验本以其全新的面目,基于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要求,自1997年秋 季学期在江西、山西、天津二省一市启用至今,已成套面世并完成第二轮的教学实践。应该 充分肯定的是,它是我国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之一,是历史学科发挥学科功 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水准的最值得推广的教科书。现就该教科书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素 质全面发展的影响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优化教科书结构,着眼于素质培养 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内容繁杂,博 大精深。作为历史课程,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受 到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规律的限制。新教材在以往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矛 盾的主要方面,编出了新意,创出了新的水平。 (一)注重高中教学特点,设计三大板块 中学教育两大任务,既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 劳动后备军。同时,高等院校因专业设置的不同又有文、理科新生的侧重选拔。基于这一特 点和要求,新教材从素质培养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实际出发,定中国近代现代史为必修课,在 高一年级开设;而世界近代现代史为选修课,在高二年级开设;中国古代史则作为X科限定 选修课,在高三年级开设;不作毕业和升学要求的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则以选修课的形 式编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或由学校自行安排教学。教材编写的这种安排是科学的。置 中国近代现代史于高一必修,体现了****总书记关于“两史一情”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掌握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反抗 外来侵略的历史;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使其进一步了解国情,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为其 更好地进行学习和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作为高考要求的X科限定选 修课,包括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现代史一起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课程 体系,不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基础的历史学学科韵味,其素质培养的侧重点在于 为高校相关专业招收合格新生和学习深造相衔接。而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教材的编写,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无疑对学生学好其它人文学 科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新教材三大板块的设计,其意义是深远的:第一,打破了建国以来 多套历史教材单一形式、单一教育内涵的编写样式,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历史学科的风貌,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第二,层次清晰,在义务教育基础上,根据青年学生 心理的趋向成熟和情操培养的要求,发挥历史学科的教学功能,有利于其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的形成和择业意向的确定。第三,从素质培养的角度看,对青年学生未来的成材起着潜 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他们形成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而这正是新教材所体 现的编写意图。 (二)切合教学实际,优化教学结构 新教材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在编写的形式上采取了多元化,多视角:课文由正文部分和 阅读部分相结合,地图、图画、表格和文献资料切入课文,图文并茂,习题设计难易并存, 课型除必修课外,还增设了活动课、自学课等研究性学习课型,等等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 的学习信息,又给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操作方便。这种编写形式,应该说是此前多种版本经验 的积累和发展,既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又因为规定阅读部分仅供参考不作统一要求而不增 加学生负担。这就给了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空间,使其在不加负的情况下通过阅读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认识的能力,有助于其思想修养、思维定向方面的素质培养。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