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砀山二中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砀山二中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33) 一现代文阅读分 ()(3,9)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 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 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 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 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 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 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 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 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 ③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 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 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 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 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 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 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 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 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 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