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生态利益的实现
论“以人民为中心〃视域F生态PJ益的翔[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利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本身的有机性、整体性和 系统性特征决定了人民生态利益的实现不同于物质利益的实现,面
论“以人民为中心〃视域生态益的翔 FPJ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利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本身的有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 决定了人民生态利益的实现不同于物质利益的实现,面临着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等诸多矛 盾与挑战。生,熊利益的实现应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民为中心而非个人为中心,坚持整体思维而非分解思维,经济上坚持新发展理念, 政治上发挥人民主体力量,文化上提高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社会上让全体成员公平分享到生态利益,才能实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态利益。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生态利益;生态思想;生态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充分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多层次需要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实践,体现了“以人 ”[1] 民为中心”的价值宗旨。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体体现于“生态发展为了人民,生态发展依靠人民,生态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的生态利益观。本文试图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阐释人民生态利益的实现及其路径。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利益实现困境 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生产所必要的条件。生产要素包括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及其结合方式。不同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物质利益具有 清晰的界限,生态产品的生产和生态利益具有整体性、有机性、系统性等特征。然而,人们仍囿于经济理性来思考生态利益,用物质生 产方式进行生态产品的生产,一切服从和服务于资本逻辑和经济规律,这使生态利益的实现受到很大影响。当前,生态利益实现面临着 生态功能被破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约束、西方生态帝国主义侵害等影响。 (一)“以人民为中心”生态利益实现受到生态功能被破坏的影响 生态利益的形成离不开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自然界多样化的物种是地球生态长期演化的产物,这种亿万年的演进和发展孕育成 物种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系统整体,任何一种生命都具有不可被取代的地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各生物物种之间,任何一个环节和功能 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生命系统的延续与发展。自然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的系统,生态系统功能大致分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 息传递三大类。在没有外力干扰下,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各种物质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将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处于生命共同体的最高层。一方面,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其生存所需要的物质都来自自然界;另 一方面,人类具有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自从出现人类之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然形态发生着快速的改变。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掠夺,企业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向大自然肆意排放污染物,已经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 循环、信息传递造成了严重影响,自然功能受到破坏。资本的掠夺、技术的异化、污染的排放日益影响着自然的演变进程,破坏了生态 系统功能的发挥。事实证明,工业文明诞生至今,数百万年的地球基础生态系统变得日益脆弱。当前,资本的扩张性还在继续侵蚀和破 坏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生态要素之间的循环与转化,破坏着生态的完整性、有机性、系统性。生态系统的功能破坏直接影 响生态利益的形成。保障自然功能健康安全是实现人类生态利益的基本条件。 (二)“以人民为中心”生态利益实现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约束 传统经济发展以成本核算为手段,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将生态环境作为无生命资源要素而加以利用。以成本核算为手段的传 统经济理性分析方法将自然界切分为可算计的对象,那些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自然资源都被视为垃圾而被抛弃。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 运用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样的生产方式容易导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体 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首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出现矛盾。局部利益就是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整体利益是由局部利益构成的,是通过局部利益来实 现的。整体利益不是局部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局部利益的有机统一。只看到本地利益而忽视其他地区利益,只看到人类利益而忽视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