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复习资料

居住区规划模式发展的理论变迁1、20世纪30年代由谁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并提出哪六条基本原则?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的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模式发展的理论变迁 1、20世纪30年代由谁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并提出哪六条基本原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 在,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的交通、保障居民的 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 六项基本原则 :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 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 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园广场或 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 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共经历了哪些类型阶段? 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 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 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1978年之前,是单一模式,主要服从指标规划;改革开放之后,仍沿用传统观念,以福利 分房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进入商品房的发展阶段 3、通过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长期发展共总结出哪些经验规律? 研究城市特点(南北差异) 生活变化规律 人口结构的变化 城市设计创新 →1 、从总体上讲,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居住的物质舒适性精神的享受性 和。 2 扩大小区 2100~150hm 、:就是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为)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 种组织形式。 居住综合体 :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 或建筑组合体。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是十分 有利的。 居住综合区 :是指居住和工作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居住综合区不仅使居 民的生活和工作方便,节省了上下班时间,减轻了交通压力,同时由于不 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也更加丰富多彩。 社区 :是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式的统一。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形态 40%~50% 1、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用地的。 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2、城市住宅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 人口用地人口规模作为主要依据 3、居住区的规模包括和两个方面,一般以进行分级。 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 4、(人口与用地规模) 居住区 :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50~100公顷。

腾讯文库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