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整合版
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__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__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
学 在 官 府 1 : 学 在 官 府 是 对 西 周 教 育 制 度 的 高 度 概 括 , 也 是 1 9 三 大 文 教 政 策 : 是 西 汉 董 仲 舒 向 汉 武 帝 提 出 的 文 而轻视间接的经验和系统的知识。他强调 卯学制”,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 我 国 奴 隶 社 会 教 育 制 度 的 重 要 特 征 , 主 要 体 现 在 : ① 礼 不 下 教 政 策 建 议 , 包 括 ①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实 现 思 庶 人 , 学 术 和 教 育 为 王 宫 及 各 级 _ _ 把 持 , 礼 器 也 全 由 官 府 掌 想 的 统 一 ② 兴 太 学 , 行 教 化 而 美 习 俗 ③ 重 选 举 以 选 握 , 民 间 没 有 条 件 _ _ 学 术 活 动 , 更 无 学 校 。 ② 官 师 不 分 , 学 用 贤 才 等 三 个 方 面 。 董 仲 舒 的 这 三 大 建 议 适 应 了 当 的是教育要以社会生活实际的“做”为中 制。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 校 设 在 官 府 之 中 , 官 吏 既 是 教 育 官 员 , 也 是 学 校 教 师 。 ③ 政 时 _ _ 、 经 济 、 文 化 教 育 发 展 的 需 要 , 被 汉 武 帝 采 纳 , 教 合 一 , 教 育 机 构 与 行 政 机 构 不 分 , 教 育 与 行 政 合 一 。 促 进 了 汉 代 思 想 的 统 一 和 文 化 教 育 的 发 展 , 并 _ _ _ 整 2《学记》 心,行动(劳力)和思想(劳心)结合才 __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 个 封 建 社 会 思 想 和 文 化 教 育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 《 2 0 三 纲 五 常 : 是 西 汉 董 仲 舒 提 倡 的 道 德 教 育 的 基 本 能取得真知. 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 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___这些 内 容 , 所 谓 “ 三 纲 ” 即 “ 君 为 臣 纲 ” , “ 父 为 子 纲 ” , “ 夫 为 妻 纲 ” , 所 谓 “ 五 常 ” 即 “ 仁 、 义 、 礼 、 智 、 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教育目 信 ” 。 董 仲 舒 把 “ 三 纲 五 常 ” 及 其 相 应 的 忠 孝 等 封 11.书院 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别。癸卯学制的颁 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 建 道 德 , 说 成 是 上 天 赋 予 的 , 是 违 背 不 了 的 , 旨 在 有些论述已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是重要的教育理论遗 培 养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的 忠 臣 顺 民 。 书院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他 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 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1 次 相 授 受 : 是 汉 代 私 学 的 教 学 方 法 或 制 度 。 即 先 由 教 师 教 给 先 来 的 高 足 _ _ , 再 由 高 足 _ _ 分 头 去 教 其 3 六 艺 : 是我国奴隶社会重要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指礼 他 _ _ 。 董 仲 舒 是 最 早 采 用 这 种 方 法 的 _ _ , 比 英 国 的 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高于一般私学, 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乐射御书数。礼,凡__、伦理、道德、礼仪皆包括其中。 导 生 制 要 早 近 两 千 年 。 这 种 “ 滚 雪 球 ” 方 式 的 教 学 , 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射,射箭技术训练;御, 6 六 学 二 馆 : 2 隋 唐 时 官 学 有 了 较 完 善 的 发 展 , 唐 在 隋 的 基 可 以 在 师 资 力 量 有 限 的 情 况 下 , 有 效 地 扩 大 教 育 的 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的高级形式. 集聚大 础 上 , _ _ 设 有 国 子 学 、 太 学 、 四 门 学 、 书 学 、 算 学 、 律 学 六 驾车技术。书,文字。数,算法。 范 围 , 缺 点 是 _ _ 的 转 授 毕 竟 不 如 教 师 直 接 传 授 。 学 和 广 文 馆 一 馆 。 六 学 中 前 三 学 似 属 大 学 性 质 , 学 习 儒 家 经 6、六艺教育 2 2 文 翁 兴 学 : 汉 代 蜀 郡 太 守 先 从 郡 吏 中 选 派 人 员 到 典 。 后 三 学 似 属 专 科 性 质 。 广 文 馆 则 是 为 准 备 参 加 进 士 科 考 量图书,学生自学读书,教学活动与学术 长 安 就 学 于 _ _ , 这 些 人 学 成 归 来 后 , 文 翁 在 成 都 立 试 的 人 提 供 学 习 的 地 方 。 这 些 学 校 构 成 了 唐 代 _ _ 官 学 的 主 题 , 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以 学 , 招 收 学 生 , 学 成 者 给 予 重 用 或 推 荐 到 朝 廷 作 官 都 直 属 国 子 监 统 领 。 “六艺”为基本学科。礼乐。礼包括__、伦理、道德、 2 7 学 田 : 是 我 国 封 建 社 会 书 院 或 地 方 官 学 拥 有 的 资 以 维 持 的 办 学 措 施 , 文 翁 兴 学 的 措 施 到 汉 武 帝 时 得 到 _ _ 。 研究紧密结合,在__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 礼仪;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射御。射,指 办 学 的 田 产 , 是 其 办 学 经 费 的 重 要 来 源 。 学 田 在 宋 代 开 始 盛 2 3 “ 设 科 射 策 ” : 汉 代 太 学 内 部 的 考 试 的 形 式 。 “ 策 ” 行 , 一 般 由 官 府 赐 予 书 院 或 地 方 官 学 , 尤 其 是 一 些 著 名 的 书 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 院 一 般 都 拥 有 数 量 较 多 的 学 田 。 形成了许多显著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中 是 指 主 考 所 出 的 试 题 。 “ 射 ” 是 以 射 箭 的 过 程 来 形 数,“书”指的是文字读写;“数”指的是算法。 2 8 苏 湖 教 法 : 是 北 宋 教 育 家 胡 瑷 在 苏 州 、 湖 州 讲 学 时 采 用 的 一 种 教 学 及 教 学 管 理 方 法 , 其 主 要 做 法 是 : 设 立 经 义 斋 和 7“着紧用力”读书法 象 描 写 学 生 对 试 题 的 理 解 和 回 答 过 程 。 “ 科 ” 是 主 后期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治 事 斋 , 创 行 分 斋 教 学 制 度 。 经 义 斋 主 修 六 经 经 义 , 属 “ 明 其一,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时间,发愤忘食, 体 ” 之 学 , 培 养 高 级 统 治 人 才 ; 治 事 斋 分 “ 治 民 、 讲 武 、 堰 考 用 以 评 定 学 生 成 绩 的 等 级 标 记 。 学 生 根 据 考 试 所 努力进取,__悠悠然;其二,必须集中注意, 有 教 无 类 " 1 2 " : 是 孔 子 的 办 学 方 针 , 它 规 定 了 孔 子 水 、 历 算 ” 等 科 , 属 “ 达 用 ” 之 学 , 培 养 专 业 人 才 。 学 生 可 取 得 的 世 纪 等 级 作 为 授 官 的 依 据 以 主 修 一 科 , 兼 学 一 个 或 几 个 副 科 。 胡 瑗 的 苏 湖 教 法 是 中 国 办 私 学 的 教 育 对 象 , 其 基 本 含 义 是 , 不 分 华 夷 , 无 抖擞精神,勇猛奋发,__松松垮垮,得过且过, 教 育 史 上 最 早 创 立 的 分 科 教 学 和 学 科 的 必 修 、 选 修 制 度 , 在 别 贵 贱 , 扩 大 受 教 育 的 对 象 , 使 那 些 愿 意 学 习 而 在 8. 论读书法: 24.九品中正制 世 界 教 育 史 上 也 是 最 早 的 。 ①循序渐进:a.读书应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 学 力 、 经 济 条 件 和 时 间 上 又 允 许 的 人 , 都 可 有 受 教 2 9 三 舍 法 : 是 北 宋 王 安 石 _ _ 太 学 体 制 中 创 立 的 教 学 管 理 方 倒b.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 育 的 权 力 和 机 会 。 这 一 教 育 主 张 顺 应 了 社 会 历 史 进 法 。 即 : 太 学 生 员 按 等 差 分 隶 于 外 舍 、 内 舍 、 上 舍 。 学 员 依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 划,并切实遵守c.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步 潮 流 , 打 破 了 少 数 奴 隶 主 贵 族 对 文 化 教 育 的 垄 断 。 学 业 程 度 , 定 期 考 试 , 依 次 升 舍 。 初 入 学 为 外 舍 生 , 每 年 经 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扩 大 了 受 教 育 的 范 围 , 符 合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趋 势 。 内 舍 试 , 按 名 额 升 内 舍 , 内 舍 生 则 经 上 舍 试 按 名 额 升 入 上 舍 。 ②熟读精思:a.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 陈群的建议,而实施的选拔官吏的方法。具体 上 舍 生 按 等 级 可 取 得 科 举 考 试 的 相 应 资 格 , 其 上 等 生 可 相 当 1 3 稷 下 学 宫 : :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 吾之口”b.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之吾 于 科 举 及 第 , 由 太 学 推 荐 朝 廷 授 以 官 职 。 三 舍 法 强 化 了 学 校 之心” 由官家举办而由私人主持,集讲学、 的 职 能 , 一 定 程 度 上 也 使 太 学 学 业 与 入 仕 做 官 直 接 挂 钩 , 提 ③虚心涵泳:a.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 做法是由__(吏部)直接派人到州和郡做大小 高 了 学 校 教 育 的 地 位 。 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__作用的 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 3 0 监 生 历 事 : 是 国 子 监 的 一 项 教 学 实 习 制 度 , 是 一 项 培 养 牵强附会b.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 著名学府。是战国____的中心与缩影。 官 吏 的 重 要 措 施 。 此 制 是 明 洪 武 五 年 ( 1 3 7 2 年 ) 为 满 足 当 中正官,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郡小中正 品味 时 官 吏 不 足 的 需 要 创 立 的 , 规 定 凡 在 监 1 0 余 年 者 , 派 到 “ 六 ___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 ④切己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 部 诸 司 历 练 政 事 ” , 诸 司 教 习 政 事 , 并 考 察 其 勤 惰 。 历 练 3 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上,而必须见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个 月 , 进 行 考 核 , 勤 谨 者 送 吏 部 备 案 待 选 , 仍 令 历 事 , 遇 到 把管辖地区内的知名人士,按其德行、才能分 ⑤着紧用力:a.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__悠 1 4 明 人 伦 : “ 明 人 伦 ” 是 孟 子 提 出 的 学 校 教 育 的 目 官 缺 , 依 次 取 用 ; 平 常 的 再 令 历 练 : 下 等 的 送 还 国 子 监 读 书 。 悠然b.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__松松垮垮 的 , 所 谓 “ 明 人 伦 ” 就 是 “ 父 子 有 亲 , 君 臣 有 义 , 监 生 历 事 制 度 , 对 提 _ _ 吏 的 治 事 能 力 有 积 极 意 义 。 ⑥居敬持志:a.居敬:指读书时精神专一,注 夫 妇 有 别 , 长 幼 有 序 , 朋 友 有 信 ” 。 后 世 也 称 为 “ 五 做九等,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后,报司 3 1 八 股 文 取 试 : 明 清 科 举 考 试 的 最 大 特 点 就 是 八 股 文 取 士 , 作 文 的 题 目 只 能 出 自 《 四 书 》 、 《 五 经 》 , 并 且 在 内 容 和 形 伦 ” 。 孟 子 着 眼 于 处 理 好 五 种 最 基 本 的 人 际 关 系 , 意力集中b.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高尚的 式 上 有 严 格 限 定 , 不 能 作 任 何 发 挥 。 八 股 文 取 士 把 经 义 考 试 其 目 的 在 于 维 护 上 下 尊 卑 的 社 会 秩 序 和 道 德 观 念 。 。 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__坚持 徒审核,司徒审核后再报吏部,由吏部的尚书 规 范 化 , 标 准 化 发 展 到 极 端 , 成 为 束 缚 士 人 思 想 的 文 化 专 制 1 5 虚 壹 而 静 : 荀 子 提 出 主 张 培 养 的 学 习 态 度 , 强 调 工 具 学 习 要 专 心 有 恒 。 虚 , 即 虚 心 , 就 是 不 要 先 入 为 主 ; 9.察举制 :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查访 3 2 京 师 同 文 馆 : 中 国 近 代 第 一 所 新 式 学 校 , 由 洋 务 派 于 审查后,按品味高低作为选派大小官吏的备用 壹 , 即 专 心 , 不 要 一 心 二 用 , 也 不 以 已 有 的 知 识 或 1 8 6 2 年 创 建 。 它 最 初 是 一 所 外 国 语 专 门 学 校 , 目 的 是 培 养 见 解 排 斥 对 新 知 识 或 见 解 的 研 究 和 掌 握 ; 静 , 即 静 清 _ _ 所 需 要 的 外 事 专 业 人 才 。 1 8 6 7 年 以 后 陆 续 增 设 近 代 学 人才、举荐朝廷的制度,察举制后来 心 , 不 能 用 胡 思 乱 想 或 情 感 的 冲 动 来 扰 乱 人 的 理 智 科 , 包 括 算 学 、 天 文 、 地 理 、 矿 学 等 , 才 成 为 名 副 其 实 的 近 人选。“九品中正”的取士制度,虽然把选拔 代 学 校 。 1 9 0 1 年 并 入 京 师 大 学 堂 。 和 正 常 的 思 维 活 动 。 3 3 南 洋 公 学 : 是 中 国 近 代 较 早 出 现 的 新 式 学 校 , 1 _ _ 7 年 由 也逐渐采用考试,但总的来说还是以 1 6 三 纲 领 八 条 目 : 这 是 南 宋 朱 熹 归 纳 出 来 的 《 大 学 》 盛 宣 怀 在 _ _ 筹 办 。 设 有 师 范 院 、 外 院 、 中 院 和 上 院 , 分 别 为 人才的大权从地方豪强手里转移到__派的中正 中 所 提 出 的 关 于 大 学 教 育 的 纲 领 和 目 标 。 所 谓 “ 三 师 范 教 育 、 小 学 教 育 、 中 学 教 育 和 高 等 教 育 。 南 洋 公 学 是 中 纲 领 ” 即 明 明 德 、 亲 民 、 止 于 至 善 , 体 现 了 儒 家 修 推荐举送为主,以考试为辅. 国 最 早 包 含 大 、 中 、 小 学 和 师 范 教 育 的 教 育 机 构 。 _ _ 时 改 建 已 治 人 的 理 想 目 标 。 所 谓 “ 八 条 目 ” 即 格 物 、 致 知 、 官,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__集权制度加强,但 成 为 _ _ 交 通 大 学 。 诚 意 、 正 心 、 修 身 、 齐 家 、 治 国 、 平 天 下 这 八 个 步 3 4 京 师 大 学 堂 : 京 师 大 学 堂 是 1 _ _ 8 年 戊 戌 变 法 时 建 立 的 全 10“教学做合一” 国 最 高 学 府 。 大 学 堂 除 大 学 外 , 兼 设 中 学 堂 、 小 学 堂 , 分 别 骤 。 实 际 上 前 五 条 都 是 修 身 的 原 则 措 施 , 后 三 条 是 它的流弊甚多。 班 次 , 循 级 而 升 , 同 时 附 设 师 范 斋 ( 实 建 于 1 9 0 2 年 , 为 北 修 身 的 扩 展 和 递 进 , 先 到 家 , 再 到 国 , 再 到 整 个 世 京 师 范 大 学 前 身 ) 。 大 学 堂 中 西 兼 学 , 课 程 分 普 通 学 和 专 门 界 。 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 25.癸卯学制 学 两 类 。 建 学 目 的 是 要 作 为 全 国 学 堂 的 表 率 , 最 初 还 兼 有 统 1 7 豫 时 孙 摩 : 这 是 《 学 记 》 总 结 出 的 四 条 重 要 教 学 辖 各 省 学 堂 的 职 责 。 辛 亥 _ _ 后 , 改 名 为 北 京 大 学 。 原 则 。 “ 豫 ” 是 预 防 性 原 则 , 要 求 事 先 估 计 到 可 能 3 5 庚 款 兴 学 : 1 9 0 0 年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后 向 清 _ _ 索 取 了 巨 款 的 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 1902年(农历壬寅年),张百熙上呈学堂章程, 会 产 生 的 不 良 倾 向 , 采 取 预 防 措 施 ; “ 时 ” 是 指 及 战 争 赔 款 , 是 为 “ 庚 子 赔 款 ” , 后 列 强 退 还 部 分 赔 款 , 用 于 时 施 教 原 则 , 掌 握 学 习 的 最 佳 时 机 , 适 时 而 学 , 适 在 中 国 兴 办 教 育 事 业 , 史 称 “ 庚 款 兴 学 ” 。 退 还 庚 款 的 总 倡 导 者 是 美 国 , 1 9 0 8 年 , 美 国 _ _ 决 定 将 应 得 的 赔 款 的 一 半 , 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 即《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第二 时 而 教 : “ 孙 ” 是 指 循 序 渐 进 原 则 , 教 学 要 遵 循 一 作 为 派 遣 留 学 生 赴 美 国 的 费 用 , 并 在 北 京 创 办 了 一 所 留 美 学 定 的 顺 序 进 行 ; “ 摩 ” 是 指 学 习 观 摩 原 则 , 学 习 中 校 , 即 清 华 学 堂 ( 清 华 大 学 的 前 身 ) 。 “ 庚 款 兴 学 ” 反 映 了 要 相 互 观 摩 , 取 长 补 短 。 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 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又对这一学制 列 强 _ _ _ 加 强 了 精 神 和 文 化 方 面 的 影 响 渗 透 。 1 8 教 学 相 长 : 这 是 《 学 记 》 总 结 出 的 教 学 原 则 , 即 3 6 学 部 : 是 清 末 _ _ 教 育 行 政 机 构 , 1 9 0 5 年 正 式 设 立 。 它 是 教 与 学 是 教 学 过 程 的 两 个 方 面 , 两 者 相 辅 相 成 。 它 在 清 末 新 式 教 育 获 得 一 定 的 发 展 , 第 一 部 近 代 学 制 颁 布 实 施 学生。”;“教学做合一”并非只重视实 进行了修改,于1904年 1月(农历癸卯年底) 说 明 了 教 师 本 身 的 学 习 及 教 学 是 两 种 不 同 形 式 的 学 的 背 景 下 设 立 的 。 学 部 与 _ _ 其 他 各 部 并 列 , 长 官 称 尚 书 , 下 设 五 司 : 总 务 司 、 专 门 司 、 普 通 司 、 实 业 司 、 会 计 司 。 习 , 它 们 相 互 推 动 , 使 教 师 不 断 进 步 , “ 学 ” 因 “ 教 ” 3 7 . _ _ 元 年 教 育 方 针 : 1 9 1 2 年 9 月 , 在 蔡 元 培 的 主 持 下 , 而 日 进 , “ 教 ” 因 “ 学 ” 而 益 深 。 践而忽视理论知识只强调个人的狭隘经验 由清__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 _ _ _ 颁 布 实 行 新 的 教 育 宗 旨 , 即 “ 注 得 道 德 教 育 , 以 实 利 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