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16 昆明的雨 主配套教案
16昆明的雨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昆明的雨主课件配套教案 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 2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种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 2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课时: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二.时 一、导入新课 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图片展示 二、学习目标 了解昆明雨的特点。(重点) L 2 .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 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难点) . 三、作者简介 (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 毕业于西 19207997), 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 颇有成就。他被誉 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 • ••••••••••••••••••••••••••••••••••••••••••••••• 的鸭蛋》 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四、背景资料 《昆明的雨》写于年月日,首次发表于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 活了 198451919847 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 开始走上文学创 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 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 曾祺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 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 73 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汪曾祺散文 有一位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下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语言的美不在每一字,每 • ••••••••••••••••••••••••••••••••••••••••••••• 一句,而在字 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他的字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觉得怎 • ••••••••••••••••••••••••••••••••••••••••••••••• 么好看, 甚至很不平整,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汪曾祺的 • ••••••••••••••••••••••••••••••••••••••••••••••• 文学语言 也是这样的.汪曾祺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语言不仅是所谓“载 体”,它是作品的主体,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 语言后面有文化的枳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越高,他所传达的信息就会更多。汪曾祺的文学语言兼具南北 神韵, 打通古今脉络,才气学识与高超的文字功夫将现代中国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丰富了现代汉语和文 字的表达方法, 自有一种超越古今的旷达和淡泊。他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 和审美发现,从小视角切 入,写凡人小事,论乡情民俗,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 经典和高峰。 五、检查预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