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断想 所谓“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具体地说,“国学”包含有 三个层面:第一,它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应该有一种 最起码的亲近感与敬畏心,对唐诗宋词、四书五经这些内容应该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它是 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作学问来学习,都 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 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 不同”“天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 “国学”是个好东西,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否定。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学” 如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它的软肋,也有它的局限性。“国学”的不少内涵有的本身就 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有的本来是正面积 极的内容,但随着时空变化,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已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而成为了 历史的惰性与包袱。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在 其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进步的,但进入近代后,却严重滞后于新型的民主要求了, 而它本身是无法顺利完成转型,变“令民与上同意”为“令上与民同意”的。 另外,以“国学”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即说的 不是做的,做的不是说的。如《孙子兵法》乍读之下,会觉得它很爱兵,“视卒如婴儿”。 但如果你把它看作是孙子的真实想法,那就太天真了。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是牛羊 而已,“若驱群羊,驱而来,驱而往”,所以,可以“上屋而抽其梯”,不存丝毫怜悯之心,还 美其名曰“慈不掌兵”。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绝对不是只有其美、没有其恶的纯粹事 物,在它的身上,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同样交织在一起。 我们今天弘扬国学,要超越经史子集的范畴。为什么后来国学变成大家觉得无用的了, • 艺文志》,实用之学与理论之学是 因为后来国学仅限于经史子集中。但是去看一下《汉书 结合在一起的,“七略”实际上有“六略”。第一略通论,下面六艺略,就是理论指导;诸 子略,就是中国的学术学派;诗赋略,就是文学创作;兵书略,就是用于指导战争实践的理 论及其相应的操作方法;术数略、方技略,这些都是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东西。但经史子集 • 艺文志》的学科传 里淡化了这些操作、实践性的东西。要超越经史子集,而回归到《汉书 统中。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有精神思想的指导——“礼”“乐”, 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化技能的掌握——“书”“数”,也有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射”“御”。但孔子之后的以经典传承为中心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艺” 却变成了纯粹的课本、书本知识。“学习”一词本有两层意思:“学”,首先是从知识层面 上学,是被动的、灌输性的学;“习”,是练习,是在实践中练习它、升华它,然后真正成 为自己的知识。现在我们只有“学”,没了“习”的成分了。所以今天弘扬国学,要真正超 越经史子集的传统,回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原生态。实际上,经史子集是 • 艺文 次生态,原生形态应该是六艺之学,就是从西周的六艺之学,一直延续到班固《汉书 志》的六略之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