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新闻报道记者素养分析
新闻报道记者素养分析法制类新闻报道记者,是记者行业中的一部分,虽然在采访、编写、播放、剪辑、发表等与其他记者无异,但是法制类新闻报道记者更处于普法宣传的重要位置,身为法制类新闻报道记者,他们要比其他的
新闻报道记者素养分析 法制类新闻报道记者,是记者行业中的一部分,虽然在采访、编写、播放、剪辑、 发表等与其他记者无异,但是法制类新闻报道记者更处于普法宣传的重要位置, 身为法制类新闻报道记者,他们要比其他的记者更加懂得法律意识,了解法律, 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法律知识。 一、妥善处理当事人隐私 在法制类新闻报道中,绝大多数的被采访对象都是犯罪嫌疑人,因为法院并 没有最终定案,所以当事人也被称之为嫌疑人,因此就有许多媒体都采用化名来 代替姓名来维护当事人的隐私权[1]。例如,金某因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将妻 子王某和某房产中介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公开审理后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房产 中介委托代理人李某将该判决书全文发布到网上并被其他网站转载。金某以李某 的行为侵犯其隐私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公布的是经法院公 开审理的法律文书,该文书任何公民均可查阅,而且人民法院也鼓励将判决书上 网,接受社会监督,因此驳回原告的诉请。述案例中法制类新闻报道记者将所有 当事人名称全部写成为某某,就是妥善的处理了当事人的隐私。当然,也有一些 犯罪性质恶劣的,例如潜逃在外的嫌疑人,公安局会发布相关的公告。又比如, 法制新闻经常会报道一些恶性案件,尽管在媒体介入之前,警方在通缉嫌疑人时, 已公布了其姓名、年龄、身高、相貌特点等详细的个人信息,但《太原晚报》始 终要求记者在报道此类案件时,对嫌疑人以“姓+某某”的模式称呼。 二、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身为法制类新闻报道记者主要的社会责任是对待事件的真实性的公布要实 事求是,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宣传法律知识,将正能量传播到社会当中,让 更多的人知法、懂法、用法。例如,近些年来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常出现用人单 位随意延长试用期,劳动者干了大半年却无法转正。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不与员 工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社保,甚至在试用期将满时找借口把员工辞退等问题。 为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太原晚报》在采访 此类案件时曾专门点出“法官释法”的内容提示:试用期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 向选择的磨合期,用人单位需要在试用期间考核、衡量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是否与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