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

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   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  (一)孔子的齐之以刑  孔子讲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75]尽管从治理的效果来说孔子更看重德礼之治,可他毕

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 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 (一)孔子的齐之以刑 孔子讲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75]尽管从治理的效果来说孔子更看重德礼之治, 可他毕竟确认了政刑之治能够使民众免于惩罚的事实。 1、刑罚必中。孔子强调为政必须正名,这是因为“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措手足。”[76]诚然,孔子把正名和礼乐置于优先位置,刑罚只 不过起到中介功能,但是,他终归建构了名正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中的 政治秩序,且指明了刑罚得当对于百姓行为的调控作用。 2、听讼犹人。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77] 自古以来,违法必讼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孔子认为自己 审判案件时和别人一样秉公执法;但是,社会纠纷有时也可以采用调解 的方式,不一定诉诸法律;而且,刑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无讼,为了使 诉讼不至发生;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根本没有纠纷,从而没有诉讼, 这正是孔子所期望的。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着“讼,终凶”“讼不可妄 兴”“厌讼”“贱讼”“健讼者必凶”等非讼、无讼理念,尧舜之世被

腾讯文库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
腾讯文库腾讯文库
search
课件
教案
试卷
日记
论文
读后感
中考
高考
考研
雅思
托福
行测
申论
面试攻略
AI
大数据
新媒体
登记表
合同
协议
委托
美食
司法考试
求职招聘
工作汇报
入职培训
实习报告
思想汇报
调研报告
旅游攻略
读书笔记
立享超值文库资源包
我的资料库

file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付费本文由三一办公提供

编辑文档编辑文档
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一)孔子的齐之以刑孔子讲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75]尽管从治理的效果来说孔子更看重德礼之治,可他毕竟确认了政刑之治能够使民众免于惩罚的事实。1、刑罚必中。孔子强调为政必须正名,这是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76]诚然,孔子把正名和礼乐置于优先位置,刑罚只不过起到中介功能,但是,他终归建构了名正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中的政治秩序,且指明了刑罚得当对于百姓行为的调控作用。2、听讼犹人。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77]自古以来,违法必讼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孔子认为自己审判案件时和别人一样秉公执法;但是,社会纠纷有时也可以采用调解的方式,不一定诉诸法律;而且,刑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无讼,为了使诉讼不至发生;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根本没有纠纷,从而没有诉讼,这正是孔子所期望的。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着“讼,终凶”“讼不可妄兴”“厌讼”“贱讼”“健讼者必凶”等非讼、无讼理念,尧舜之世被
称赞为一个无讼的世界,大舜也被誉为息讼止争的能手。不管怎样,“听讼,吾犹人”表明孔子并不排斥刑法。3、宽猛相济。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孔子评价子产授政、大叔用宽时强调为政应当宽猛相济:“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猛”自然包括严厉的惩罚和犯罪的预防。孔子的评价恰到好处,它表明,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就是制定合理的政策,而好的政策必须与民情相适应;政策过于宽厚就会使民众怠慢无礼,但过于刚猛也会使民众受到伤害,因而理应宽猛相济、有张有弛。由此可见,孔子把刑罚纳入为政治民的重要选项。4、君子怀刑。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78]在孔子那里,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具有多重规定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心中始终怀有敬畏刑法、规矩、法度而不去逾越,重视遵守社会的制度规范;而小人则成天挂念一些小恩小惠,贪图小便宜。众所周知,孔子一贯推崇君子人格,由此说明他充分肯定了刑的价值。孔子评价弟子南容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国家有道时,南容可以做官;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据此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79]这里,孔子尽管尊道,把有道无道视为行动出处的根本准则,可也将免去刑戮作为人品的重要参照,从而表现出对刑法的尊重。(二)孟子的“明其政刑”
查看剩余全文
复制全文
复制全文
全屏阅读
全屏阅读
下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