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道家自然观对人格美学的影响
魏晋时期道家自然观对人格美学的影响 从先秦到魏晋,圣人一直被认为具有完善的理想审美人格,无论是儒家孔孟,还是道家老庄,他们眼中的圣人皆能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同光、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世说新语·文
魏晋时期道家自然观对人格美学的影响 从先秦到魏晋,圣人一直被认为具有完善的理想审美人 格,无论是儒家孔孟,还是道家老庄,他们眼中的圣人皆能 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同光、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世 说新语·文学》云:"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 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 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 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王弼认为,圣人体虚静恬淡,行无为之事,虚心于万物, 而天下归之。圣人之道在于体无,体无即顺自然之道,这乃 是老庄之学,王弼似又将孔子置于老、庄之上,实际上是致 力于会通儒道。汤用彤说:"王弼会合儒道最着之处为圣人观 念。" 李泽厚认为,王弼所言的"这个‘无’的本体,与其说是 宇宙的本体,又不如说是人格的本体",由此,孔圣儒教亦具 有了老、庄道家色彩,儒道合一是魏晋时期的历史潮流,成 圣体无、顺性自然,已经成为魏晋士人最高的人格理想和审 美准则。 一、自然无为:道家自然观的表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