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

秘密★启用前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 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93 、现代文阅读(分,每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人们往往以“不平则鸣”来阐释诗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 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它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作为同一 理论源流。这种阐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仍需略作辨析,以期比较全面准确地 理解“不平则鸣”的原意。 “不平则鸣”一语的原意是什么呢?假如把“不平则鸣”单纯解释为对于不 公平事情的愤慨,则《送孟东野序》中出现了大量难以解释甚至矛盾之处。宋代 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韩愈既说“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文中却以唐 虞时代的皋陶、大禹、殷代的伊尹、周代的周公等等为“善鸣者”,这些人都是 成功的政治家,似乎难和“不平”扯到一起;而且文中还说“天将和其声而使鸣 国家之盛”等等,这就更谈不上“不平则鸣”了。 韩愈此文是否有矛盾,关键在于“不平”一词的内涵。钱钟书先生在《诗可 以怨》一文中说:“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 也 包括欢乐在内。”钱先生这个解释是很有见地的,它纠正了以往一些对“不平” 的狭隘理解。 我以为,“平”,是指平常、平静、平衡、平凡等;“不平”则是指异乎寻 常的状况,既可指事物受到压抑或推动,也可指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或充满矛盾 的状况。总之“不平”所指甚广,并不特指逆境;“不平则鸣”应是指自然、社 会与人生当处于不寻常的状况之中,一定会有所表现。 当人类社会处于变革动荡之时,总是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物。这可以是 盛世,如唐虞的皋陶、大禹、殷商的伊尹、周代的周公;也可以是乱世衰世,如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 亡也,以屈原鸣”。可以“以道鸣”,如孟子、荀子;可以“以术鸣”,如杨朱、老 子、韩、张仪、苏秦;也可以以诗文鸣,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 李白、杜甫。 韩愈认为孟郊是一个“善鸣”的诗人,但不知道老天爷是让他“鸣国家之盛” 呢,还 “使自鸣其不幸”,不过不管哪种情况都不会影响孟郊的“善鸣”,所以劝 他不必为处境顺逆而“喜”“悲”。为什么后来的读者理解“不平则鸣”往往偏 重于不幸、愤懑这一方面的含义呢?这是因为孟郊本来就是一个穷苦的诗人,其 诗多是贫寒之声,而韩愈对之也寄以深厚的同情。 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动荡的时代为诗人提供创作的题材和动力, 故往往产生感荡心灵的作品,这固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一个繁荣昌盛又比较自 由的时代,也可以产生伟大的诗人作品来“鸣国家之盛”。中国古代的隆汉盛唐

腾讯文库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