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演讲稿1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阐释“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站在这里,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和谐社会要以人本”,主要目的是阐释“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践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 阐释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站在这里,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和谐社会要以人本”,主要目 的是阐释“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存在很多矛盾。这些问题大到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日益枯 竭的自然资源的矛盾,小到人际交往的矛盾甚至人与自身的矛盾。这些矛盾给人类社会引 出了各种问题,导致冲突甚至战争。充分认识“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将会有助于 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化解矛盾,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现在我们切入正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观点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人”的钥匙。 “人”是研究“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人是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现实的、 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这里的“人”是“实践活动中的人”,是“现实的具 体的人”,即具有实践本质的人。下面举一个古代以人为本的例子。(放3,4幻) 下面具体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放5,6幻) 先看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阐述: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人分为不同种类。请看大屏幕。 作为一个整体并区别于自然物的人是以类的实践形式存在的,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 后代人虽然不在场,但他们与当代人共同拥有进行实践活动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基 础,把其放在“以人为本”的“人”的视域中也是合法的、合理的。作为人类内部、人与 人之间具有社会关系的人是以群体或以个体实践的形式存在的,包括不同的利益群体和每 一个个人。 在当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中,“人”最根本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从事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劳动者、建 设者。 再看马克思主义对本的阐述: 懂得什么为“人”以后,我们来理解什么为“本”。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活动的动因 是科学分析“以人为本”的“本”的关键。既然“以人为本”是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本, 那么,我们必须回答以人的什么为本?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人的实践本质与人的需 要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人的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人的需要引起和推动的,并以满足人 们的多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的需要即 他们的本性。” 那么什么是当代人的需要呢?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种类。请 看大屏幕。 人的需要按对象可以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于人而言,基本的物质需要及其 满足是不可或缺的。但人是有思想、有精神的社会存在物,精神生活、精神追求是人的创 造性实践活动的永恒源泉。人的需要按结构可以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生存的需要、 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还是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 要和发展需要,都说明人对周围世界的依赖关系,体现为人的需要与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促使人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最初原因。(放14)这才有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以居住的房屋发展为例。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所在。 下面阐述一下社会初级阶段的以人为本: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完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它的具体 实现形式和内容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上,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政治上,人民的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