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发展综述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发展综述韦畅 14510104(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1100)摘要:商业银行以追求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性的均衡与统一为目标,本文以此为线索,试图梳理出商业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发展综述 14510104 韦畅 211100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摘要 :商业银行以追求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性的均衡与统一为目标,本文以此为线索, 试图梳理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阐述各阶段理论的起源、内容及简要的优 劣势分析。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发展理论优劣 背景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并无固定模式,对此的研究从各个角度的都有,曾经有学者对商 “ 业银行的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评价: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到今天仍没有像一般企业管 理理论那样完善和精致,在银行的管理理论中很难找到悠久的理论传统和分析范式,既没有 泰罗式的科学管理,也没有行为主义、系统主义、决策理论、数理模拟等各式各样的学派, 翻开当今有关银行经营管理的著作,除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有一些历史源流外,大部分论著 基本上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建立分析体系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 也应看到,谋求三性的统一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也限于本文的主题和篇幅,在此本文只 对专门针对于银行而不是一般性企业的管理理论作研究,同时也只对以实现三性统一,协调 风险和盈利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演变发展进行研究。其他分类的理论及具体管理方 法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本文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写作过程中尽量引用原文或精炼体现原作者思想,试图对 管理理论的发展作一次完整、客观的反映,并对各阶段管理理论解决和未解决的问题作出简 要介绍和分析。本研究搜集资料的范围主要是学术期刊、专业性报纸、教科书、学术论文和 权威网站。 一、 资产管理理论 传统的银行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能自主管理的只有资产业务,负债取决于客户的意愿,银 行对此是被动的,并且,在早期,投资种类较少,人们多余的资金大多只有存进银行这一选 择,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充足的。因此,银行经营的重点是调整资产结构,谋求资产在现金、 贷款、证券投资上的最佳分配来协调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关系。这种管理理念也经过 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1、 真实票据论 18· 源于世纪亚当斯密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资金来源于与商业流通有关的闲散资金, 为保障偿付必须具有高流动性。对流动性的强调要求贷款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真实的商业 票据为抵押,贷款具有自偿性,因此这一阶段银行只适宜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的商 业贷款。这种理论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支配地位,对自由竞争下的银行经济有着稳定作 用;但他也有着如下缺陷:未考虑到其他种类存款,忽略银行资金来源潜力;否定贷款多样 化;自偿性贷款未必保证贷款的回收;易随商业周期波动,影响金融稳定。 2、 转换理论 20 源于世纪初,一战后政府借债的增多使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增多,银行家认为 能否保持流动性关键是资产能否转让变现。因此这一阶段银行增加了对需要款项时可立即出 售的证券资产及有可拍卖的抵押品的不动产贷款和长期贷款的投资,这使银行的资产范围扩 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在保证一定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盈利。但片面强调转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