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骨折复位手法
中医骨伤科骨折复位手法施行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要求医生在实施手法治疗之前充分了解病情,明确诊断;注意患者局部与整体关系,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变化;同时注意掌握复位标准。当发生骨折后,实施正骨手法须恢复骨骼
中医骨伤科骨折复位手法 (一) 施行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要求医生在实施手法治疗之前充分了解病情,明确诊断;注意患者局部与整 体关系,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变化;同时注意掌握复位标准。当发生骨折后, 实施正骨手法须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一般而言,骨折复位的最佳状态是解 剖对位。在临床上,若某些骨折的复位不能达到解剖对位,也应根据病人年 龄、职业及骨折部位的不同,达到功能对位。所谓功能对位,即骨折在整复 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纠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 折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可能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要 求。 46 骨折后~小时之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是实施手法复位的良好良好时 710 机。受伤后~天内均可手法复位,但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同时,依 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止痛或麻醉措施,作好整复前的人员与器材 准备,参加整复人员要集中精力,切忌使用暴力,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 (二) (二)正骨八法操作应用 1 .手摸心会骨折整复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轻后重,由 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 X 结合线所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在头脑在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形象, 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拔伸牵引主要引用是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 “” 的长度。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 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整复的步 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所施牵引力量的大小须以患者肌肉强度为依 据,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一般而言,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拔伸 牵引力应较大;相反,老幼及女性患者,所需牵引力不宜太大。对肌群丰厚 的患肢,如股骨干骨折应结合骨牵引;但肱骨干骨折,虽肌肉发达,若用力 过大,常使断端分离,以致造成不愈合。 3 .旋转屈伸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及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靠近关节部 位的骨折。这种手法弥补了单纯拔牵引的不足。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术 者手握其远段,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 生理轴线;屈伸时,术者一手固定关节近段,另一手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 摆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整复时应首先纠正骨折 的旋转畸形,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才可使骨折远端与近端会合。伸直型股 骨髁上骨折可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在膝牵引;反之,屈曲型股骨髁上骨折, 则需要在股骨髁上处穿针,将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牵引,骨折才能复位。 对多轴性关节附件的骨折也是如此。如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复位时,宜先 在内收、内旋位牵引,而后外展,再前屈、上举过头,最后内旋扣紧骨折面, 把上举的肢体慢慢放下来。总之,骨折断端的四种移位(重叠、旋转、成角 及侧方移们)通常是同时存在的,采用拔伸牵引与旋转屈伸手法相结合,才 可使远近骨折端轴线一致重叠移位才能得到纠正。 4 .提按端挤主要用于纠正骨折之侧方移位。侧方移位可分为前后侧(即上 下侧或掌背侧)移位和内外侧(左右侧)移位。实施手法时,医者以掌、指 分别置于骨折断端的前后或左右,用力夹挤,迫使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前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