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热”与文化身份焦虑
“英语热”与文化身份焦虑何世健提要:“英语热”近二十儿年来在中国持续升温,引起了对英语定位的关注,而对英语定位的模糊立场又引发了对中 国民族文化身份的焦虑。本文从文化分析和批评的角度提出了英语的法律地
“英语热”与文化身份焦虑 何世健 提要:“英语热”近二十儿年来在中国持续升温,引起了对英语定位的关注,而对英语定位的模糊立场又引发了对中国民族文化 身份的焦虑。本文从文化分析和批评的角度提出了英语的法律地位和中国人的语言选择权问题,指出了“英语热”引发的中国文化身 份认同矛盾,对“英语热”的未来做出了推测与展望。 关键词:“英语热”英语的地位文化身份 一、英语在中国究竟应具有什么地位? 英语是我国普通教育的三门基础课之一,是跟母语中文和数学一起作为高考的必靠科目。对于学业的深造, 英语无疑具有敲门砖或拦路虎的作用,至于留学、就业、晋升等无一例外地对英语有严格的要求。有一种民间的 21 看法很能说明问题,判断一个当今的中国人是否生活在世纪的潮流之中有三个起码标准:英语、电脑、开车。 如果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来看,以这三项标准来界定中国人的时代性特征并非离谱。需要留意的 是,开车可以几个月学会,电脑也可一年半裁上手,唯独英语不同,学了许多年依然不能掌握的人比比皆是。原 因何在?学来考试,没有使用环境。深究下来,只有一条路可走:扩大英语的使用范围。怎么扩大法?一是增 2004 加英语在中国的使用场合,一是在汉语中多插入英语词汇。如,年夏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华人物理学家大 会规定只允许使用英语,由此引发一场文化身份认同的争论。①“双语教育”、“双母语教育”、“双语人”、 II “全球人”的提法已经成为国内精英最时髦的头禅。国内某些特殊的场合使用英语,一般人可选择不参与,但 是在大众传媒的汉语中穿插英语就难倒一大批英语有严重障碍的人,这就引发相当一部分人对民族文化身份的 焦虑。等待他们的是否是歧视和边缘化?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语言学家的视野,应当引起文化研究者和法律界人 上的共同关注。 官方对外国语的政策历来局限于教育部门的教学安排,而教育部门只不过根据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对 语种、教学量利教学目标进行指导。缺乏长远眼光和法律依据,带有随意性是外语教育规划的-大遗憾。然而, 教育部门并不对国家的语言政策负责,要制定一种语言教育的长远规划必须首先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解决这门语 言的地位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英语在我国的地位。名不正则言不顺,英语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语言教 育中的地位模糊不清,必然导致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文化身份焦虑。从高考必考的三门基础科目之一来衡量,英语 跟汉语在名分上的地位几乎相当(当然,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仍不能跟汉语相比)。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英语 四、六级证书的要求来看,英语关涉人的就业权利。从上层家庭的子女出国留学,特别是低龄出国留学的情况来 看,汉语作为母语在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有一份杂志报道了一例中国人学英语的最新方法:一个 普通中国家庭的父母尝试从孩子婴幼儿时期开始就由父母中至少一方只跟孩子讲英语,称为“双语养育” bilingualparenting)o (②这里的问题是孩子大了,思想感情和内容的交流变得广泛而复杂,相应的双语环境在国 内难以为继,要么出国,要么在国内寻求更多的英语教育和使用环境。有需求必有回应,幼教界和以基础教育为 卖点的房地产商就以“双母语教育”的宣传来强调对儿童英语学习的重视。什么是“双母语”?不妨先看看朗曼 语言学词典对母语的定义:“在家里习得的第一语言”“在多语制集团中,如果一个儿童从主要使用某种 语言到逐渐变成主要使用另一种语言(如由于学校教学语言的影响),第一语言可以指这个儿童觉得使用起来最 顺手的那•种涪言。第•语言也常用来指本族语。"③可见,目前国内幼教界谈的英汉“双母语”教育有相情愿的 成分,也有商业炒作的成分。即便是标榜双语教育的中英文幼儿园和外国语学校,也就是多请一些在其母国属于 非专业背景的外教,多上一些英语课。因为幼儿和儿童阶段,语言交流的内容相对简单,对师资和教材的要求都 不高,往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发展,办双语学校就难了,连香港的有些英文学校,由于学生的英文理解力参差不齐, 教师也不得不用英汉语夹杂授课,被人指为“挂羊头,买狗肉”。按理说,像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英语和法语)、 英国的威尔士(英语和威尔士语)和中国西藏这样的地区才是标准的双语地区,双语现象并不是一个非英语地区 的许多人努力学英语就可以实现,而是有相应的双语社会环境做依托,还有立法为根据。对于中国人而言,像在 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和巴基斯坦那样广泛使用英语,甚至像在欧洲国家民间那样使用英语都是不可 能的。首先,中国不是前英美殖民地,汉语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影响白成一极。其次,中国不像某些欧洲国家,本 身语言跟英语有亲缘关系,又实行发达国家之间的一体化开放,而人口和国土规模较小,英语使用的普及成为自 然现实。在者,中国在民族构成方面,汉族占绝对数最优势,不可能出现多民族选用外来语为共同语的愿望。 我国关于语言使用的法律性文件只涉及到汉语和其它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权、普通话的使用与推广、汉字的简化 FI 与拼音等问题,从来没有提到过英语的使用和地位问题,包括英语在内的外国语在我国没有法定地位。从前 的官方定位来看,英语只是一门外国语,充其量是一门被使用得最广泛的外国语。可是,从教育、就业、专业职 称甚至公务员资格等方面对英语的要求看,从公共场所、交通及建筑标识来看,英语在我国的地位显然不是仅凭 外国语的定义所能解释的。为了反映现实,最好将英语界定为外国语兼国际语。外国语的提法表明它是某些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