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任远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任远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13-15题。(15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孟子和荀子虽然同为先秦儒家
、下列对文中孟子、荀子的学说观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分 13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任远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 2021 、孟子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性,但他论性善不是以前一种为据,只以后一种立论,即以人的社 A 试题含解析 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荀子和告子一样,他提出性恶论是以自然属性作为立论基础的,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两 B“” 人的观点也是相同的。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13-15题。(15分) 、以自然之性作为立论基础,一步步对性恶论进行论证,以及强调后天的个人努力对人的影 C“” 响,构成了荀子性恶论的全部。 “”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子提出了著名命题: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也提出了途之人可以为禹。这两个命题是建立 D“” 孟子和荀子虽然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两人在人性方面的观点却截然不同,总的来说,孟子主张 在相对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体现的思想精神也是完全不同的。 性善,而荀子却主张性恶。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探讨却有可能 “”“”“”“” 、文章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比较,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两种学说的相同之 14“”“” 得出一些于我们有益的结果。 处。分 (6) 在《孟子》中性字主要指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称为性向。孟子对 “”“” 答: 人性的界定,主要就是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趋向。人性总的分来有 “” 两种:一是自然属性,一是社会属性,特别是指道德良心方面的属性。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 “”“ 、请结合文章谈谈人皆可为尧舜和途之人可以为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有怎样的借鉴意 15“”“” 性也,他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主要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理方面的属性,而否定道德性。孟子 ”“” 义。分 (6) 则不同,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性,但他论性善只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根据去构筑他的性善 大厦。并且,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生而同有的良心以 参考答案: 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 “” 、两人立论基础相同,但告子提出的是性无善恶论,两人观点不同。对荀子的性 13A (B“”C“ 孟子的性善大厦。 恶论的阐述中缺少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要素。两个命题是建立在相对的理论基础上的,但都 ”“”D 荀子认为自然的、与生俱来的、不能学习亦不能效仿的那些东西才是性。荀子给性下了这 “”“” 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这是相同的。 ) 么一个界定,我们便明白了荀子和告子一样,他提出性恶论是以自然属性作为立论基础的,他是 “” ①②③ 、都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都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性善、性恶的总目标 14 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提出性恶论的。另外,荀子认为一个人所生存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 是一致的。每一点分,共分 (26) 人的生活环境不能由人随意选择,因此,人都要受环境的制约。而圣人能于环境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①②③ 、人人都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教育者都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者应营 15 以增进自身的修养,能改变自身的素质以成圣成贤。以自然之性作为立论基础,一步步对性恶论 “” 进行论证,以及强调后天的个人努力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构成了荀子性恶论的全部。 “” ④ 造优良的环境,促进学生发展并完善自我;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不懈地去追求。 孟子主张性善,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主张性恶,也提出了一个著名命 每点分,答出其中任何点即可得分 (236) 题:途之人可以为禹。虽然两种理论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但都肯定了无论是达官贵人、正人君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甚至是贩夫走卒、斗魈小人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成为尧舜禹,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 寻找溪水的源头 想,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虽然孟荀二人的人性观点截然相反,但两人都希 汤一介 望每个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以圣人为榜样,完善自身,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也 “”“” ①春夏之交,我们常常带孩子们去卧佛寺郊游。小路的两边长着很多野草,孩子们不休息,总是 就是说,性善、性恶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之所以二人在这一点上会如此相近,主要是因为二人都崇尚 乱跑,摘些野花野草编成花环扣在头上。 孔子,推崇孔子的仁学,以劝天下人为己任。也正因为此,两人才成为著名的儒家学说大师。 “” ②一天,我们走进卧佛寺大门,直奔安睡的卧佛,一鞠躬就匆匆离去。寺内有两个水池,水从卧 佛后面的小溪流入。两个孩子都有同样的好奇心,想弄清楚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他们曾问过寺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