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渭南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渭南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诗歌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谢冕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或是因为召唤,或是因为
(选自《新民晚报》) 2020 福建省福州市渭南高级中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5.下列对“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53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A.人们可以借诗歌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B.诗歌可以用来宣泄人的情感,人们也需要诗歌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C.诗歌不能脱离人民,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要走向大众的心灵。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 D.灾难悲情中,人民才需要诗歌,而在和平安定的时代则不需要。 谢冕 6.下列不属于汶川抗震诗歌感人肺腑的原因的一项是() 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或是因为召唤,或是因为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悲哀。人民需要 A.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民的呼唤、呐喊和悲情,体现了骨肉同胞的手足深情和分离的痛楚。 诗歌宣泄苦难,人民更需要诗歌安慰心灵。 B.抗震诗歌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质朴率直,并且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 记得那年,那个寒雪凝冰的冬天,人民的心头压抑了过多的悲愤和苦难,终于找到了诗歌这个喷 C.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性与亲情、友情这些永恒的话题,传达了人们的关怀、友爱和同情。 火口,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壮的抗议。那次诗歌集会,因为促使并最终宣告了一个动乱时代的终 D.抗震诗歌鲜明而质朴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民族的共同情感。 结,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不泯的记忆。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这次则是由于一场千年不遇的空前的灾难。人们永远记住那个可怕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 A.一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更多的关注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注意诗歌“写什么” 14时28分,突然的天崩地裂,造成了波及川、渝、陕、甘、滇几个省区数十万人伤亡、数千万人流 的问题,导致诗歌创作“形式大于内容”。 离失所的大惨剧。一时间举世悲痛,哀歌动地! B.抗震诗歌中的许多优秀诗篇,并非来自从事“专业”创作的诗人,可见,只要有了生活,有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它在第一时间里传达了旷世的悲情。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 了真情,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我们在一起”以及为数众多的、以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和诗集。地震发生之初,当时的焦 C.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往往能唤醒诗歌所承载的使命,诗歌不仅是表达一己的悲欢,它更 点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灾区,并在废墟中抢救生命。人们的心头只有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 要表达人类民族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 我都要找到你!”而这就是那首瞬间传遍中国的《生死不离》中的动人的诗句。 D.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抗震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因此, 与此同时,一首题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也在亿万人群中 抗震诗歌更能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 流传,人们泪眼模糊地互相传递着那令人悲痛的母子对话—— 参考答案: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陪你走。 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走。 5.D(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即使是此刻,当我在复述这些诗句时,我还是忍不住哀伤的泪水。我们流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表 6.B(“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质朴率直”是属于诗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的范畴,“涌 达了我们内心的痛楚和悲情。我们感动,是因为这些诗歌重新走向了广大的人群,走向了人们共有的 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是结果) 关怀、友爱和同情。灾难使诗歌重温了人性与亲情这些永恒的话题,当然也有政治,而政治正是由于 7.C(A与原文“而不太注意写什么了”的说法不符。B“只要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就能创作出优秀 完整而鲜明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而显得崇高了。 的诗歌作品”的说法过于绝对。D前后的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灾难也唤起了人们对已经变得陌生了的诗歌使命的记忆:传单,号角,警世钟,甚至止疼药。诗 2. 【解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己的悲欢变得虚弱而且渺小了。诗人还说,以往我们太注意怎么写,而 中国苹果之父﹣﹣李善祥 不太注意写什么了。当然,怎么写是诗学的,而写什么是伦理的,但要是写什么出了误差,怎么写最 1915年,李善祥发起组建锦县东荒恒康农场,研究科学务农,从事改良碱荒的农垦事业。这片荒 后也要失去意义。这话看来有些陈旧,而陈旧未必就错。 地近海,四处荆棘丛生,而且是一望无际泛白的盐碱地。要治理这片盐碱地,改良土壤,先要开掘通 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为诗人提供了调整写作姿态和重新体认诗歌使命的契机,于是,在地震 海排水。终于在1928年顺利通海,这片四万多亩盐碱地得以改良,试种水稻。这一举措,开了辽西 的废墟上绽开了感天动地的诗之花。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给我们以极大的欣慰。 地区试种水稻之先河,从此,锦州一带的水稻成为大米中的精品,为未来的辽西农业发展奠定了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