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学案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拓展】1.莫霍面 1909年,地质学家莫霍洛维奇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突变,首先发现地下的这个界面。为了纪念他,人们将这个界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2.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拓展 【】 1.莫霍面 1909年,地质学家莫霍洛维奇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突变,首先发现地下的这个界面。为了纪念他, 人们将这个界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 2.古登堡面 1914年,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后证实这里是地核与 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3.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地核由两部分组成:外地核和内地核,两者都是由铁和镍组成的。研究表明, 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一个固态金属 球。 4.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 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 大气圈指环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上部边界约在高空2000千米~3000 千米处。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故大气的上界也是相对的。 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 的,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ozone)等。此外还有微量的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 氮气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对于生物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有机体都必须有氮才能健康生长, 蛋白质以及生物体内其他一些复杂的化学物质中都含有氮。氧气是大气中仅次于氮气的第二大气体,也是一切 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大气中的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 料,动物把二氧化碳当成废料从体内排出,植物却必须用二氧化碳来生产“食物”。二氧化碳对地面还具有保 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 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十分有益的。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沙漠或者极地上空几乎不存在水汽,而在热带雨林地区, 水汽在空气中的比例能占到5%。水汽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大气圈中,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而依据大气在垂直方 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以将大气分为三层,即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 地球大气的最底层称为对流层,它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其他各层相比,对流层的天气变化复杂,是 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地。由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高 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就平均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因而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该层 是大气各层中最薄的一层,但却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整个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 平流层 ● 从对流层顶至50千米~55千米高度间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造 成平流层气温递增分布的原因,主要是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的吸收。平流层上部热下 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平流层内的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同时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 稳,天气晴朗,对航空飞行非常有利。 高层大气 ● 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是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的密度非常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相当接近。在该 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腾讯文库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学案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