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曾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
叶圣陶曾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师讲;自能作文,不待师改。教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叶圣陶曾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师讲;自能作文,不待师改。教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 ” 乃为教学之成功。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达到自能读书 这一目的?就这一方面,我作了以下探讨。 一、教师自我观念的革新 “” 在我们众多的教学实践中,有这么一种看法,认为学生的自学不过是翻 翻字典、读读课文,为老师的讲解做好准备,曾经流行现在很多课堂仍然流行的 “” 扫除文字障碍的说法就是这一思维的反映。应该说,这种理解是比较狭隘的。 实际上,自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宽泛的概念,而作为教师,我们在这方面更应该 进行自学观念定义的革新。自学辅导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学生自学,教 师辅导,这种理解侧重于知识的学习;二是教师辅导学生自学,这种理解侧重于 能力的培养。无论从哪个层面理解,学生的自学都应居于主要地位。当然,这绝 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问题在于教师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怎样发挥作用。从 教学角度看,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可能或多或少地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式:注重管 理、注重指导和注重辅导。我们应提倡的是第三种,即做出相对注重辅导的抉择。 “” 以辅导为主的抉择,旨在把教师的作用从直接传递知识与文化价值观念变成 “”“ 从旁助成学生学习知识与形成价值观念的自主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他 ”“” 律的管理变成自律的管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活动在教育过程的地 “” 位,同时也不排斥老师的指导,赋予教师以辅导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因为这不但要具备一般的驾驭课堂的能 力,还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较高的教学机智;不但要研究教材、教法,还要 目中有人,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以诱导他们去回味自己的思维过程。 二、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阵地,以往自学能力在这儿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我 认为我们在思维重新定位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也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 到充分发挥,让课堂也成为学生自学的主阵地则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的课堂自学,我也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自读文本,自我感悟,发现问题。在学生这么多年积累的阅读水平基 础上,我们应鼓励他们独立阅读、自我感受,把握文脉、体味语言,并结合单元 提示、预习提示、注解、课后练习,初步了解知识点、能力点,尝试自己分析、 概括、综合、归纳。自己拟定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并自己解答,尝试自我设问、 自我立论、自我反驳等等。学生每接触新的内容,首先给学生留足读书时间,让 学生通读几遍后致力于对于文章内容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探索,提出自己的疑问及 自我思考所提出的看法,并把研究探索过程中那些阻碍信息接受的一系列问题记 在下来,分条罗列,利于在之后理清思路,提出问题。这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语文 学习是相当有帮助的。 (二)自立小组,课堂讨论,深入思考,让学生学会鉴赏评价。首先我们应 带领学生进入讨论话题,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在学生通过自己思考的基础上, 新课开始时花不长时间即席讨论,着眼点是引导学生运用旧知,对新知初步展开 想象和推理,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二是根据已有的讨论题以及由学生提出的 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方向性和内在的积极性,去看书思考,准备讨论发言。 其次则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自我的讨论,而这需要我们选择一种恰当的讨论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