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策越雷同从节目策划会透视节目趋同现象新闻传播学论文

“越策越雷同”:从节目策划会透视节目趋同现象_新闻传播学论文 关键词: 节目策划 节目趋同 电视生产  本文缘起于笔者最近的一次“被研究”经历——某位友人准备做电视生产流程与内容产品之间的关系研究,由

“越策越雷同”:从节目策划会透视节目趋同现象_新闻传播学论文 关键词:节目策划节目趋同电视生产 本文缘起于笔者最近的一次“被研究”经历——某位友人准备做电视生产 流程与内容产品之间的关系研究,由于我参加过各地、各级电视台的一些节目 策划会,于是就成为其“深访”对象,并被要求“深描”节目策划会的流程与 规则——其间的“深访”与“深描”,笔者不能肯定对友人的研究有几许助 益,但却让我找到了一条从电视策划的运作机制理解节目趋同现象并提出对策 性思考的可能性路径。 节目趋同的典型性解释与“内部人”视角 在针对电视节目趋同现象的学术探讨及媒介批评当中,有两种解释颇具典 型性。 第一种解释,基于社会—经济环境带给电视传媒的结构性限制,提出: “赢利倾向”是所有大众媒介的核心,这为媒体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决策的基 本前提。在电视领域,为了追求赢利,特别是相对稳定的赢利,电视业者往往 会遵循一种“安全逻辑”来将风险降到最低。于是,为了“安全”,他们往往 会避免自己决定播放哪个节目,而直接从最近流行的节目中选择或者模仿出类 似的节目[1]——电视节目的趋同,是由社会—经济力量决定的媒介生态与机制 所造成的结果。该种解释强调大环境,强调结构限制,通俗地讲,也就是强调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而在这样的大环境、在这样的“江湖”中,也就不 难理解在美国,为什么《老友记》附带出二十多部模仿它的电视剧集;而在中 国,为什么湖南卫视《智勇大冲关》引发六十多档竞技冲关节目的出台。 第二种解释,基于观众的视角,将电视节目主要视为电视生产线上的终端 产品,提出:观众作为电视产品的直接消费者,面对其同质化趋势,首先会因 为不断重复的节目内容与形态,而出现审美疲劳;其次,同质的节目增多,相 应的就是异质的节目减少,观众通过电视接受的异质事件、问题、视角在减 少,观众社会—媒介认知的同质化程度在提升;再次,尽量部分观众在观看节 目时可能是“积极”的,但必须承认,“骂骂咧咧、凑合着看”仍是一种收视 常态,于是,在某种程度上,观众也与同质化的电视节目形成了一种潜在“共 谋”——该种解释,一般在媒介批评类的报章文字中经常看到,往往还会对节 目趋同的个案与格局提出规范性的建议,“应该……”与“不应该……”是常 见的表达语态。 上述两种典型性解释,是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节目趋同现象,各有理路与 价值。本文选择不同的视角切入分析,并非是因为上述结构性的或观众的视角 “不成熟”,而恰恰是因为其“很成熟”,由此,从上述视角展开的解释往往 也会得出趋同的结论。鉴于此,笔者将采取一种“内部人”视角,从电视策划 机制透视其对于节目产品趋同的操作性影响。 所谓“内部人”视角,指的是以笔者亲身参与或直接观察到的策划活动为

腾讯文库越策越雷同从节目策划会透视节目趋同现象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