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瓷窑和瓷器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窑和瓷器考古古陶瓷学者对考古出土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瓷器进行过多次科学鉴定和研究,提出陶器和瓷器的界定标准,使__存在于考古学界的陶瓷混称现象有所改变,这是古陶瓷研究工作中的一大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窑和瓷器考古 古陶瓷学者对考古出土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瓷器进行过多次科学鉴定和研究,提 __ 出陶器和瓷器的界定标准,使存在于考古学界的陶瓷混称现象有所改变,这是古陶瓷研究 工作中的一大进步。根据古陶瓷学者提出的陶瓷器界定标准,我国真正的瓷器开始出现于东 汉,发源地在今浙江上虞一带。随后,南方各地也开始设窑烧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 方的瓷器生产已进入成熟阶段。北方战乱不息,经济凋敝,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瓷业的出 现大约要迟至北魏统一北方以后。根据南北方所存在的不同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南方的瓷窑和瓷器 考古发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方瓷窑,主要分布在浙江和苏南宜兴一带,江西、湖南、 四川、福建等省境内也有零星发现。这个时期的瓷器,绝大多数发现于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 的六朝墓中,除云南、贵州以外,其他各地的六朝墓也有一些瓷器出土。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其中烧造最早、产品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而 最负盛名的是越窑青瓷。浙东的上虞、宁波和浙南的永嘉等地,都发现了东汉中晚期的越窑 __ 窑址;在东汉晚期墓中,又相继发现用越窑生产的青瓷器随葬。硅酸盐研究所曾对上虞小 仙坛东汉越窑址中出土的青釉印纹壘瓷片进行测试化验,并与上虞龙泉塘西晋越窑青釉瓷片 的试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证实这些青瓷片具有瓷质光泽、透明性较好,吸水率低,烧成温 1300℃ 度达左右,胎釉结合紧密,符合近代瓷的标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浙一带的制瓷业迅猛发展,仅上虞一地,已发现东吴时期的窑 30 60 址多处,西晋窑址多处。曹娥江沿岸的帐子山、鞍山、小仙坛、龙池庙等地,窑址 __ 密布,是当时烧造青瓷器的重要场地。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瓷土,也有烧制青瓷器的充 足燃料,曹娥江更为青瓷的远销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运输条件。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 北、湖南等地六朝墓出土的青瓷器,经常发现是浙江生产的越窑瓷器。 除上虞以外,浙江的绍兴、余姚、鄞县、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以及江 苏的宜兴等十几个市县,也都发现了六朝瓷窑遗址。根据制品釉色的不同,可分为越窑、均 山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越窑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山窑在江苏太 湖之滨,集中分布于宜兴丁蜀镇和均山附近。瓯窑在浙南温州一带。婺州窑主要分布于浙江 中部的金华地区。德清窑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的德清县及其附近。上述瓷窑,除德清窑和上 虞帐子山窑兼烧黑瓷以外,全部烧制青瓷,各有特色。 发掘资料表明,南方青瓷普遍采用龙窑烧制,起初是陶瓷同窑共烧,以后逐渐分离。窑 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进。大体说,窑身由宽短变成狭长,由统烧改为分段 10 烧,窑床斜度由前缓后陡变成多度平斜,窑型由不定型逐步走向定型化,随着窑炉的改 变,烧制技术的提高,窑具的设计也有改进,从而增加了装烧的数量和提高了成品的质量。 考古发现的六朝瓷器,大多出自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墓葬中。长江下游沿岸也是六朝 瓷器的重要分布区,特别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及其沿江西上的马鞍山、芜湖和东下的 扬州、镇江一线。根据器形、装饰纹样,釉质色泽以及坯体等特点,可分为孙吴、西晋、东 晋、南朝四个发展阶段。东吴青瓷较多保留东汉瓷的特点,常见器形有钵、双耳或四耳的罐, 双耳或四耳的盘口壶,双沿罐,水盂、油灯、香熏、唾壶等日用器。此外还有专供随葬用的 模型明器,如堆塑谷仓罐、羊形尊、虎子、灶、碓、鸡笼之类。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白色, 釉色灰青,表面不大均匀。装饰纹样有弦纹,模印的斜方格回纹、斜方格井字纹,雕刻,镂 1955 空,堆贴等技艺。南京及其附近出土的东吴越窑青瓷器,造型大多优美雅观,例如,年 4“”1958 “ 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号墓出土的赤乌十四年青瓷虎子,年南京清凉山出土的甘 ”1974 露元年五月造的青瓷羊尊和青瓷熊灯,年南京甘家巷建衡二年墓出土的双系罐和双 1962 __ 系、四系盘口壶,年溧阳东王公社元年墓出土的一组青瓷明器(仓、灶、水盂、鐎 1955 __1973 斗、提篮等),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二年墓出土的蛙形水盂,年金坛白塔天

